历届世界杯都有裁判问题,或多或少而已,今年也不例外。英德大战中兰帕德那个众目睽睽的进球被吹掉之后,世界舆论对引进电子裁判的呼声越发高涨。在今天《人民日报》“绿茵论道”专栏一篇文章提出疑问《电子裁判该不该用》。文章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对电子裁判产生了这么浓厚的兴趣,千呼万唤,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十多年前本人第一次走进世界杯赛场,也曾盯上了那块大屏幕,很快就发现只要哨子一响,那上面的比赛画面立时转向了别处,绝不提供有关判罚的任何证据。原来,球场设置大屏幕是为了更好地欣赏比赛,并不是用来解决判罚争议。很多明白无误的镜头都是电视观众才能看到的,而且有多种角度,坐在现场反而看不到。高科技手段也非万能,电子裁判还没那么大本事,要是一切都通过电子显示,只怕这球是没法看了。
文章看完后我的感觉是作者的观点非常清楚——电子裁判不该用。这种观点倒是跟国际足联相当一致。只是理由我还是让我无法信服——为什么用了电子裁判比赛就没法看了?足球是在发展的,裁判的执法标准也是在随着足球发展而不断变化改进的。比如越位的规则在1874年就确立了,但那时的规则描述跟现在不一样,现在的规则是2003年9月国际足球理事会年会修改后的。其实是否引进电子裁判只是一个技术手段,只是解决裁判误判问题的选项之一,因为足球规则并非不能改变,可我很奇怪为什么在裁判问题那么多人就死活不能接受新事物呢?这里面人们似乎有理由怀疑有傲慢的问题,也有利益的问题。比如国际赌博公司借由裁判操作比赛,而电子裁判的引入将成为致命的障碍。
而更重要的是,人们为什么不能向强硬的国际足联施加变革的压力,而非要亦步亦趋呢?国际足联又不是联合国,它现在正变成一个傲慢和贪婪的足球帝国。在最新一期的《南方人物周刊》上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叫《FIFA,抢劫犯?》。文章说,国际足联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商业化运营职业足球、赞助权和有关电视转播的每一件商品——甚至包括“2010”这四个阿拉伯数字。南非当地媒体报道,南非的3家日历生产企业今年初就收到国际足联的律师信,索要270兰特(约250元人民币)的版权费,因为他们认为国际足联对这四个数字拥有版权。因为这样的贪婪国际足联将从南非世界杯上赚到38亿美元,而一位南非文化部的官员这样表达“南非的愤怒”:“国际足联不仅掏空了南非经济,而且在对待球迷和当地文化方面没有任何人性关怀。政府的虚荣心没有给南非人民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最后文章质疑:世界在质疑国际足联,大把的票子他们花在哪里了?至少在提高非洲和亚洲足球水平上,他们鲜有实质动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