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是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的统称,现为国家5A级景区。昨天《人民日报》报道,5月30日“三孔”门票价格调整听证会在曲阜举行。听证会上代表们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边倒:27位代表中有23位同意票价上涨,3位反对,1位弃权。山东省物价局称,按测算每位游客将增加支出10—35元,不会增加大的负担,涨价主要为弥补文物保护资金不足。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明德认为,保护文物应由国家出钱,如果说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由旅游业收入适当补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把“三孔”门票涨价直接与其他文物的保护经费联系在一起,显然不合理。
我觉得,今天的中国老百姓对听证会这个东西是爱恨交加,感情复杂的。一方面他们知道,这是公共事务管理民主化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这种趋势在现阶段又每每弄得令公众倍感失望,而由于职责所在,媒体对每一次听证会总是兴趣盎然。山东的旅游门票跟我们关系似乎不大,最大的关系在于一次一次的听证会能否体现公平。
文物保护是政府诸多职能的其中之一,既然属于政府职能和公务服务范畴,费用毫无疑问应该来自财政。事实也是如此,建国以来无论任何历史时期,这笔费用从来都是来自各级政府的财政安排。但现在,事情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各地的职能部门弄钱总是很有办法的,旅游部门也不落人后。这几年去过丽江的人都知道,所有到丽江的游客都要交纳一笔“古城保护费”。“保护费”这个东西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提到“保护费”三个字,我就反感,因为我是特有正义感的公民。丽江是著名的古城,保护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难道不是当地政府的职责所在吗?至于如何保护,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如何安排财政支出来保护都应该是当地政府的具体工作,怎么能向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收所谓的“保护费”呢?这种“保护费”在法律上是否具备足够的正当性姑且不论,起码在公众感受很不舒服。
从效果看,“古城保护费”收了以后,丽江的口碑变好了吗?我大约是2006年左右去过丽江,去年又去了一次,同去的很多媒体同行共同的感受是丽江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任何所谓原生态的文化可以感知了,已经彻底商业化了,甚至在很多游客印象中基本上等于和沦为“酒吧一条街”和“小商品一条街”了。当年丽江声名远播,国内国外的游客纷至沓来,那么多滚滚而来的旅游收入尚且不能提供足够的财政保护古城的话,区区一笔“古城保护费”就能拯救和保护丽江了吗?还是当地政府胃口实在太大?
回到山东的“三孔涨价”听证会。山东当地政府一定可以说出一大堆涨价的理由,其实也未必真有那么多人愿意跟他们在这个问题上较劲,但是我这样的老百姓还是会有一个最朴素的疑问:如果不涨价,孔府孔庙孔林的文物保护就会出问题吗?你们是在拿咱们最大的老祖宗跟我们开玩笑吧!山东的那些听证代表们具体是由什么人组成的,《人民日报》这篇报道没有交待,但看起来似乎“代表了”山东的利益。如果这样可行的话,全国各地皆可仿效,各地都把当地的风景名胜都跟文物保护挂起钩来,也开个听证会,我以项上人头担保,各地的这种听证会的结果都会像山东那样“一边倒”地获得通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