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青报文章说,最近围绕“中国旅游日”设立的具体日期媒体讨论热烈。在国家旅游局委托新浪所做的民调中,“3月29日”和“5月19日”两个日期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并旗鼓相当。笔者极其专业地从气候和地理方面通过研究数据得出结论:最适于人类活动的气候月均温在15℃~l8℃之间,所以“中国旅游日”的时间“5月19日”是最佳的选择。对这个结论我没有理由怀疑,但我对需不需要一个“中国旅游日”表示很怀疑。
大家上网查一查就知道一年365天中我们已经有了多少“日”了?仿佛只要对某项工作重视到一定程度就必须搞出一个什么“节”、什么“日”来,爱牙日、爱耳日、高血压日、环卫工人节、记者节、护士节等等已经多如牛毛了。有个段子说,某领导交待秘书写一个关于什么日的讲话稿,女秘书不甚其烦“今天这个日明天那个日,谁受得了啊?”段子都是来源于生活啊!前年奥运会有人提出把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吗?我就反对!老百姓对健康的需要是生活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结果,你搞不搞什么“全民健身日”老百姓都需要健身和锻炼,“健身日”之类的活动跟老百姓根本没有一点关系,唯一的作用恐怕是相关部门又有机会花一笔钱搞活动了。
旅游也是一样,老百姓日子过好了,有钱有闲了自然出去旅游,不需要你搞什么“中国旅游日”。手里没有闲钱,没日没夜的加班没有假期,你再搞什么“旅游日”也是枉然。这种纯粹的形式主义的东西真的要少弄,下点功夫干点实事吧。这篇文章是在假定一个“旅游日”必须搞的前提下来论证什么时间最合适,我认为,“旅游日”这个东西要不要搞都很需要论证一下。
旅游是无烟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更应该大力发展旅游业,尤其是我们是一个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但是发展旅游业需要做哪些事情,政府部门要好好做一点调研,拿出一点专业性的、有实效的措施来,而不是永远仅仅停留在搞活动、喊口号的层面。在我看来发展旅游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前面提到的两点:第一切实想办法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没钱玩什么玩?第二切实保障劳动者的休假权利。现在除了公务员的休假比较有保障之外,其他很多行业的劳动者休假基本上没有有效的制度保障。没时间玩什么玩?
除了这两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把中国人从酒桌上、麻将桌上、KTV包间拉出来,到大自然中去过一点健康的、阳光的生活。旅游主管部门必须对旅行社那些劣质的旅游产品和劣质的旅游服务能力给予引导和提升。那种景点只待20分钟,商店一待一个小时的情况必须改变。交通基础设施的便利性也要提升,比如南京禄口机场的国际航线实在太少,南京人出国旅游大多数必须取道上海,不仅增加的舟车劳顿,也浪费了有限的假期。这种现状能不能有所改变?把这些具体问题切实解决好,比搞什么无聊的“旅游日”有用得多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