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实话实说》栏目在改版调整中正式下岗。人们对这件事情的议论不少,但对这个话题我一直很犹豫。今天看到快报上登出了评论才决定谈点看法。先来看看这篇评论的观点。
很多观众对《实话实说》被淘汰感到痛心,其实更多地是出于对《实话实说》曾经的“实话价值”的缅怀,而并非因为对它现今的表现有多么不舍。就算《实话实说》没下岗,那又能怎样呢?多半会虽然继续“活”着,却不再具有活力与锋芒,说得难听点儿,与“死”了没什么两样。如果只能在名不副实的尴尬中勉力从事,在观众和央视都不满意的夹缝中苦苦支撑,就此下岗未必是坏事。
我赞同作者的观点,之前的犹豫仅仅是作为同行对这样一个曾经名噪一时的电视节目被淘汰的不忍。早在《实话实说》刚刚诞生如日中天的时候我就跟同事们说过,这个节目要死就死在名字上,但《实话实说》在死掉之前会不死不活的维持多年。现在看来我的预见是不错的,拖了13年央视才宣告其死亡已属不易了。
我今天仍然认为,这个节目死掉的必然和生存的艰辛都在于起了“实话实说”这样一个名字。“说实话”在很多时候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在公众面前,在公共话题面前。所有这个节目一出现就因为这个栏目名字吸引了无数中国观众,因为中国观众太渴望在电视上听到实话了。但人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实话是需要有价值含量的,并非所有实话都有价值。有些话题根本无所谓说不说实话,《实话实说》栏目在创办的头两年就出现了什么“我的收藏”和关于什么“左撇子”的讨论。试问,这种话题说不说实话有什么区别?这种实话又有什么价值含量。比如你问我:爱吃米饭还是面条?我有说假话的必要吗?这样的“实话实说”对公众的意义何在?反过来想一想:还是这些话题和内容只要换一个栏目名称,不叫《实话实说》,收视率如何我不敢说,起码不会陷入命运的尴尬和遭遇“名实不符”的质疑。
据说这个栏目创办之初的期望值很高,帮他们策划的专家甚至提出了“影响国策”的目标,可等到栏目一进入到的日常运作就暴露出这个定位有多么天真。作为同行我完全理解这个栏目组的艰辛,但这不是“实话实说”一个栏目面临的现状。当初这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实话实说”的招牌很快让这个栏目红遍全国,但是如今回头看看,这块招牌之下究竟给了中国老百姓多少他们期待的、并且有价值的“实话”呢?直到今天我都不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真正意义上谈话节目的土壤。央视可以做出很有水准的访谈节目,因为很多大人物只有央视才能采访到或者说只允许央视采访,但是公众参与的、开放式的、真正意义上的谈话节目在国内出现恐怕还需假以时日。
既然《实话实说》当初的出现并不真正具备人们幻想的那些伟大意义,那么今天它的死掉也没有多大的悲哀和不幸。电视台正常的节目调整,仅此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