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桃园的桃子

(2009-06-03 16:48:00)
标签:

杂谈

      今天《金陵晚报》上报道下关的小桃园因种有万株桃树而闻名,可是从03年建园到现在公园没有收获一斤桃子。因为每年公园结出的5万多斤桃子都被游人洗劫一空。有的摘了去卖钱,有的一家老小齐上阵尝鲜,反正每年摘得一颗不剩。公园甚至挂出写着“农药残留”的牌子都无法阻止南京市民对不要钱的桃子的强烈渴求,公园说,我们就是栓只老虎都看不住。

      这两年南京不少郊县推出了“农家乐”旅游,其中摘草莓之类的活动很吸引游客,但是小桃园的桃子和梅花山的梅花一样显然不是供人采摘的。每年5万多斤桃子,连续六年被偷光,已经不是个别人所为了。其实这一幕人们非常熟悉。几十年来每年梅花山都有偷摘梅花的游客,直到今天仍没有禁绝。我住的小区种了很多花木,只要有果实成熟,必有人摘回家,那些人唯恐下手迟了,所以从来等不到果实熟透就提前下手。我亲眼看到一些老人颤颤巍巍地爬上树摘果子。这要是摔着个好歹,医药费估计能买几万斤果子。可以肯定,小区里偷果子的人和去小桃园偷桃子的人不是个别,也非生活所迫,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谁都知道不道德,但谁都不介意这样做,而且谁都不以为耻,认为是一笑而过的事情,但就在这一笑而过之间注定了一个城市市民和一个国家公民的素质。

      很多年前我曾听说过一个二战中的小故事。1941年冬天德军围困莫斯科的时候,全城物资奇缺,尤其是取暖燃料的匮乏考验着莫斯科市民能否挺得过这个严冬。而就在这极度困苦的战争条件下,在那个漫长严冬里莫斯科市民秩序井然的排着长队等着领取一点点可怜的燃料,也没有人去砍一颗树和公共场所的一段篱笆。到了战争最严酷的时候,政府已经完全无力供给居民燃料时也是如此。直到第二年4月莫斯科保卫战结束,德军撤离,莫斯科的街上的树木和公共篱笆除了毁于炮火的,几乎没有人动过。

      按理说,在生存面前很多道德都会退让到次要位置,毕竟“活下去”是第一位的,但是苏联公民却在生存都面临威胁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应有的尊严和教养。这种叫做“国民素质”的东西不是喊口号能喊出来的,也不是搞运动能搞出来的,是一代一代良好的国民教养积淀下来的,只有当这种东西深入到民族血脉当中去的时候才会产生上面这样的故事。二战结束快70年了,我们还要过多少个70年才能有这样的公民素质呢? 

      忽然想起唐朝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为南京小桃园的桃子改成一首打油诗:去年今日此门中,公园桃子全偷空。不知游客何处寻,桃花明年盼新风。公园若不嫌弃,我免费奉送,找个老先生拿毛笔写了挂门口。如果明年小桃园结出的五万多斤桃子没有被偷光,还剩下个百八十斤的,也算南京市民素质在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