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今天所有媒体都拿出大幅版面和时段进行报道,中青报刊登文章说,日前因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投资23亿元引发的争议还未平息,又陆续看到一些关于地震博物馆的消息。如成都大邑汶川地震博物馆今日开馆。另有报道,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仅占地面积就达50平方公里。汶川映秀镇也计划花20亿元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抗震博物馆。中青报认为,保存灾难记忆和保存文明记忆有很大不同,因为它展示的是人类的创痛。所以这类工程不一定要追求宏大,也不一定要花巨资来重建一些与地震无关的附着物。靠灾难博物馆带动旅游发展,有可能只是一厢情愿。一哄而上更会加速导致博物馆的门庭冷落。灾区不会变成景区,废墟保存越多,创伤恢复也越难。当地民众一定不愿一生围绕着灾难来规划生活。在重建家园的资金都很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低成本地建设地震博物馆,也需要冷静地思考。
我今天一整天都在“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报道中浸泡着。在这场灾难中我们非常清楚我们失去了什么,但是一年过去了,我们从悲怆中渐渐冷静下来之后,我们发现我们也从灾难中学到了很多,记住了很多。今天《现代快报》上参加了抗震救灾的中大医院58岁医生杨天明说“那时医患关系最纯洁”,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纯洁?因为在那个天崩地裂的危机时刻,医患之间不再是医疗消费,也没有任何利益存在,“拯救生命”是唯一的,也是最高的原则。我们有几十年不曾目睹这样悲天悯人、可歌可泣的一幕了。这也就是我认为一个国家和她的人民从灾难中最宝贵的收获。这种收获不能仅仅停留在那些亲历了救助的人身上,能不能传播并感染到更多的人?国人在灾难中体会到的关爱、无私、感恩、克制、坚持、信念等等可贵的东西会不会因岁月流失而淡忘,变成“大灾大爱,小灾小爱,不灾不爱”?这可能是今后很多年的5.12我们都会面对的追问。
得到救助的不仅仅是受灾的民众,就像医患关系在那个特殊时刻得以纯洁一样,每一个中国人都从这场灾难中完成了一次可贵的良知的觉醒和心灵的自我救赎,使之成为一个民族永远铭记的生命记忆。博物馆的确是保存一个国家和民族记忆的方式,但最深切的并永不可磨灭的记忆是在民族的心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