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人民日报》上有这样两段:一位公司老总去过许多欧美国家,令他印象最深的是无论是在火车、飞机上,还是在地铁、公交车上,常常看到乘客们手不释卷、孜孜阅读。而在我国的交通工具上,更多的是乘客在聊天、打牌和睡觉。一项调查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犹太人是最聪明的民族之一。资料显示,从1901年到2005年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竟然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研究发现,酷爱读书是犹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以色列这个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家,有借书证的人高达100万,人均阅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
我认为,《人民日报》如此关注“阅读”的意义在于,阅读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攸关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竞争力。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当代世界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乃至生活方式创新的源头大多不在中国,我们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的角色。
回忆一下你最近读完的一本书是什么时候?今天中国老百姓的休闲方式除了喝酒、打牌和卡拉OK还有多少内容?我们的官员们除了工作、开会和应酬之外,有多少人在读书?我们古人非常崇尚读书,古训很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甚至有些过分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今天读书的人真的越来越少。过去我们一直标榜我们是“礼仪之邦”,我们现在已经缺乏“信仰”了,再不读书,连“教养”都成问题了。
我绝对不相信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设立“读书日”,人们就会去读书,读书应该是人自己内在的需要。可今天我们为“名利”二字忙得焦头烂额,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读书?我并非提倡大家清高得不食人间烟火,但无论从什么工作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保持着读一点书的习惯。让我们那颗浮躁不安的心灵在阅读中得到安抚和平静。读书不是文化人的生活方式,而应该是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古人说“开卷有益”就是这个道理。
我认为,有两个东西妨碍了我们阅读。一个是网络。任何信息,“百度一下”一秒钟答案便呈现在你面前了。网络的发达使我们失去了阅读姿态的优雅,使阅读沦为一种纯功利的技术活。另一个是学校。现在的学校几乎不让孩子读任何教材之外的所谓“闲书”,我们教育体制下只能造就“工具”而非“公民”。而今天中国出版界70%以上的利润来自教材教辅书,更是悲哀。
有外国人说,只要看见在公共场所打牌的一定是中国人。大多数中国人今天几乎丧失了从阅读中获取快乐的能力和习惯了。这样的民族的前景是令人忧心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