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要说声“信你”真的好难

(2009-04-03 16:18:33)
标签:

杂谈

    北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实行机动车牌照按尾数“每周少开一天车”引发了争议和关注。今天中青报报道,昨天北京市首次对外公布了限行以后的监测评估报告。交通拥堵指数从中度下降为轻度;全市空气质量也整体好转;约85%的市民支持限行,其中有80%以上的有车人士和93%以上的无车人士支持继续限行。

     上面这条消息今天的《人民日报》也做了几乎一样的报道,但不一样的是,对于北京市政府发布的民调数据,中青报配发了另一篇文章《民调结果为何引来质疑》。我们综合起来看一看。

     虽然今后是否继续限行的政策“正在研究”,但民调结果是政府决策的必要参考因素。据北京市公布的民调,北京市民对限行的支持率均达85%以上。而北青网上正方和反方的票数不相上下。不少持反对态度的市民认为,限行对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非常有限,况且民调结果让人怀疑。专家也认为,与过去相比民调形式是民主的体现,但调查对象的选择、数据采集是不是能真正代表民意还值得商榷。“网络或短信投票说服力更强。”

      我觉得今天中青报这两篇报道做得非常好,体现了起码的职业良知。一篇是官方消息,一篇是媒体调查,二者之间形成的反差反映出了问题。尊重民意不仅仅是一个姿态,还需要有真实有效的措施。民调是个好东西,但今天的老百姓没那么天真,不是你给他什么数据他都信的。弄虚作假的东西老百姓看得太多了,什么“听证会上代表们一致认为、一致通过”的新闻,在民间就是一个笑话。关于北京机动车限行的效果我就收到一个段子:

      政府问车主:对于限行你们有意见吗?

      车主:没有。

      政府:其他人对限行有情绪吗?

      车主:没有。

      政府又问:限行之后交通状况有改善吗?

      车主:没有。

      政府说:这个可以有。

      车主:这个,真的没有。

      这个段子说明,政府完全把控着所有传统媒体,想要得到“舆论一致”的效果毫无问题,但是政府工作想要得到公众发自内心的支持是不容易的。公众对官方公布的民调结果的严重怀疑说明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这种现状更需要一种独立于政府控制之外的,又具有公信力的社会调查机构的存在。我在7年前建议城市频道开设“零距离调查”这个子栏目就是基于这种考量并试图到达这个目的。也许不是所有数据都会被政府采纳,但是这些数据本身就是民意最真实的存在方式,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它都会以某种或隐或显的方式显现出来。

      该来的一定会来,只是来的时间和来的方式有所不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