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竟是这样诞生的(已修订稿)
(2024-04-17 11:18:16)分类: 文章 |
这篇文章竟是这样诞生的(已修订稿)
刘家斌
走着走着,突然映入眼帘的是大树上贴的一则广告,急忙走近前一看,大概意思是:一家电视公司关于雇人抄写文稿的事,每一千字多少钱云云。我就想去试试,妻子却不同意,一是她不相信大街上乱贴的 广告,再是她怕我累着。回到家,终于说服了她们 ,因为我多年做文字工作,有感情,过去写公文大多让人誊写 ,我却喜欢自己誊写,一是便于修改,一是可以练字。所以我愿意抄写文字。第二天 ,我们两个就循着地址找到那个公司所在的大楼,公司办公处在五楼,有电梯,我说我上去看看。她不放心地说,别让她们扣留住你,我说他扣留我干什么,我又没违法。
等上了楼进门一看 ,屋子里有不少人,在分别交谈,有一排排桌凳,像是教室。 我就找到一个年轻的像是管事的说,我来应聘行吗?他说,你有时间吗?我说,我已退二线,我有充裕的时间。他又问,你多大年纪,我答道,五十七岁。他说年纪大了些。又一个以年龄论英雄者!我说,年龄大但能保证完成任务,你说是楷体字还是行书,保证是规范字,工整清楚,标点符号准确,甚至能修改原文中的错别字句。不管怎样说他都坚持说年龄大了,怕顶不了。我一看这样,就说既然不说写字行不行,只说年龄大小,那我就找错了地方。这时过来一个老成些的,忙解围道,谁也不能说年龄大就写不好,他是为你安全考虑,你留下电话号码,等有任务给你联系。我一看这样,就留下号码走了。等我一下来,妻子忙问怎么样。我说不怎么样,没希望。她说只要没被骗就好。说没希望,也总还抱有点侥幸,然而,几天下来仍杳无音信。
树荣见我想写点东西,就说你要愿写东西,网上有个征文竞赛,读王立群百家讲坛的读后感,我说可以试试。当时正听王立群的百家讲坛,稿子发上去,还被评为二等奖,奖给一本王立群著的集子。奖不奖无所谓,确倒弥补了些那一段的无聊。这篇稿子即下面的《如何看待从家奴到一代名将的卫青》。
如何看待从家奴到一代名将的卫青,王立群教授的精彩讲演,不仅使我学到了很多以往不甚清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知识,而且使我学到了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所必需的一些科学方法。从而使我对某些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更深刻、更辩证的评价和看法。历史人物是复杂的,每个人物都有多个侧面,而文字记载又很有限,且有作者的倾向取舍,还有曲笔手法等等,这就需要全面的分析,就卫青而言,也是如此。卫青关系错综复杂,人生起伏跌宕,对他的认识也必须从多角度、多侧面综合辩证地分析。现我谨对卫青这个人物的认识变化谈点浮浅体会。
原来读《史记》,多关注卫青的战功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只知道他是汉武帝时一个非常著名的军事将领,而很少深入思考他成功的背景原因。通过听王先生的分析,才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王先生从才干、时代、运气三方面分析了卫青之所以由卑微的骑奴被提拔为大将军,并接连建立战功的原因,很有说服力。运气是他成功的先决前提条件,如果不是因为他姐姐受到汉武帝宠爱,卫青不可能进宫,也不可能受皇帝重用,更不可能被任将出征,也就不可能成为抗匈名将。才干,即军事才能是他成功的必要条件,他确实有军事才能,这一点在多次抗匈作战中已得到证实。如果卫青仅是外戚得宠,而根本没有军事才能,即使有了出征任将的机会,也不可能打胜仗,也就根本不可能被拜为大将军以至封侯。再是时代的需要是他成功的重要客观条件。时代的需要给他提供了施展本领的舞台,其实这也是机遇问题,即所说的生不逢时还是生逢其时。汉武帝时,汉对匈战略由开国以来的被动防御,转为千里奔袭的主动进攻,转为大规模骑兵军团的机动作战。卫青在汉武帝的亲自部署下,熟练适应了新的作战模式,这是需要英雄的时代,卫青生逢其时。而李广却恰恰相反,重要原因就是他生不逢时。卫青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因此才成了幸运儿、佼佼者。
他与妻子——皇帝的姐姐、自己以前的主人,这样一种不平等的政治联姻,终守一生,最后合葬,表现出了卫青顾全大局、顾全家庭、善良、忍让的思想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