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凭什么认为《红楼梦》不能当作“小说”来读才更容易读懂?

(2020-08-08 21:00:06)
标签:

红楼梦性质?

推背图是历史预言?

”非常人“概念?

该书不应该是小说性质

二书的性质相同吗?

        天下奇书《红楼梦》 文化瑰宝《推背图》(927)

各位红学研究者老师和红学爱好者朋友们:大家好!

        “《红楼梦》一书不属于‘小说’”这话不是学生我说的,而是史公曹雪芹亲口“定性”的,我只是按周汝昌老前辈称曹雪芹其人为“特异天才”、称“曹雪芹的真《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项特异瑰宝,是一部体真、感善、悼美的文史哲综合撰作的民族精神奇迹”的论断“追随”解读出来的。我对自己的“解读”充满了兴奋,大有“冲破小说禁区”之感!为进一步向老师们求教,特再报告如下一些有关“研曹解‘红’”的个人思索:

    一、作者曹雪芹和脂砚斋对《推背图》已“定性”为“之说”(“甲眉: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第五回),即一致肯定它系一种“学说”,那么到底是易学?道学?儒学?佛学?还是远高于一切宗教之上也居于“四学”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超常智能学说”(或“人的科学”)?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鉴证”的空间

   我凭什么认为《红楼梦》不能当作“小说”来读才更容易读懂?

     二、作者将《推背图》作者李淳风和袁天罡称为“非常人”(“……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即暗示他们是“超人”、“超常智能人”、“特异功能者”。这是史公曹雪芹和脂砚斋二人对历史人物——“前人”的“定位”;

   

     三、作者“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亦非……‘供谈之物’的评论,一是表明“前人”指的是清代以前的“圣者先贤们”;二是断然否定了《推背图》是“神学”(含宗教、占卜之类)方面的迷信学说,也决非虚构的‘煽情’故事哄着老百姓‘玩味’的自编的民俗读物,而是人类普遍追寻的“重大题材”伟著(“……真奇想奇笔!”);

 

    四、为何在《红楼梦》中作者设计了“贾雨村”与“甄士隐”二人配合“说事”,这是由于曹雪芹是个有“特异功能”的超人,平常人是听不懂他说的“真话”、讲的“真事”的,所以他取“隐身人”代之(“甄士隐”),再请“脂砚”(实为‘导读’)以‘常态人’出现向世人‘解说’已具备了‘隐身术’和‘透视、预知功能’的“练功得道之人”说的那些“真话”、讲的那些“真事”中的“惊天大事”,如第一回雨村讲了口号一绝”(即“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盘。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得接获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

     这就证明了所谓“甄士隐”者就是曹雪芹本人(预言家也),那“雨村”只是曹雪芹的“分身”;他的“修炼的功夫”已达到“出神入化”与“隐显自在”的程度了。(曹雪芹在这里扮演的是“亦阴亦阳者”,他既是‘’的贾雨村在‘明讲’天下大事,又代表‘’的甄士隐从‘心里’暗示出事情的未来——预言也)。这样从他能预见“北京奥运会”和“神七飞天,中国人太空漫步”的“可贺,可贺”中证实曹雪芹不愧为“特异天才”、伟大的预言学家”,一位近千年来空前绝后的中华文化中的“第一伟人”!

    

       五、   脂批中“读者但以小说古词目之,则大罪过”一句十分严厉的话,证明没有“脂批”的《红楼梦》绝对是假货、冒牌货。所以《红楼梦》的真作者才痛骂高鹗、和珅之流是“大罪人”、是扼杀中华先进文化的反动文人,从而也是大声警示后代子孙们要警惕不要上当受骗,千万千万莫要把先进的中华文化的神奇魅力低估了、看偏了。高鹗“续书”的要害就是将读者引向歧途,以致今日“120回”的假《红楼梦》照样出版、销售无误,实令真作者及“知曹者”“堪伤”而不得不反思其中的“诡异”矣!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史公”之预见力是多么远、预言的“把握”是多么准确到位啊!但是至今“红学界”仍在“小说”领域内“争来辩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种“局面”与“文革内斗”中两大派“争谁对谁错”有什么本质区别?实令今人深思和反思啊!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应是指现代人“争来辩去”都是在对“小说”中的“人与事”上想搞出个“谁是谁非”来,作者认为这是不会得出什么科学结论的;他也是告诉大家:你们猜的都不对,《红楼梦》中的“人物”不是指一个个实际的“个人”,而是指一本写人类历史发展轨迹的预言书,它的核心内涵是讲的整个人类的总体命运,它是有关历史规律的科学,根本就不是小说,若真一直固执地按小说去对待它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因此劝大家不要再在“小说”的框框内“论争”了,要按脂砚斋所“指引、验证”的文字意思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就能找到《红楼梦》最终的“谜底”了。

      

           七、“小说”本来应该是“虚构”的人物故事,它可依据某些人物作“原型”,但必定有“大结局”作收场,而《红楼梦》则是无“大结局”的书,有人物“原型”可考,但也不是固定的某个个人而是某些历史真人物抽象出来的“代表”,“他”真实但其思想内涵高于历史中的“真人”。因此《红楼梦》不应该归属于“小说类”,它应该是什么大家可以研究,若硬性“指定”它就是“小说”,那实在是“大大低估”了作者这部伟大作品的“功能” ;它的历史价值还远远未被“挖掘”出来,如果不信,请您拭目以待!

     

     八、为什么写“金陵十二钗”的个人命运时将“黛钗”合于一诗(“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后面也正式写了“钗黛合一”呢?相同的“命运”就暗示她俩实是一个人;而又为什么《诔文》明悼晴雯暗悼林黛玉(‘亦阴亦阳’——无性者的又一证据)?这些都说明作者缅怀的不是具体的“”而是书中林黛玉其人所代表的那件实体物——《推背图》这本预言书,告诉后人对“她(它)”要念念不忘之意!

    (未完待续)

                                                       白金贤

                                                             2011年11月18日初稿

                                                             2020年8月8日修改再发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