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中国西部首届红楼梦研讨会的发言:
http://s13/small/001tAecZzy7q15GatoE5c&690
http://s11/small/001tAecZzy7q15Iv0aS0a&690
红楼梦解析总纲领——甲戌本《凡例》
山西 张志坚
因时间关系,将该论文压缩为三千多字,只能给大家简述一下自己对《凡例》的概括认识。
http://s4/small/001tAecZzy7q16tJB19c3&690
http://s10/small/001tAecZzy7q16xfE5bf9&690
《凡例》全文800多字(时间关系不阅读):
《 凡 例 》
1红楼梦旨义
是书题名极多。一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比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2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
3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
4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5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则一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谓不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
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诗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在《红楼梦》早期抄本中,唯有胡适先生收藏的甲戌本有《凡例》。周汝昌先生本世纪初说:甲戌本是国宝;并用“脂批”内证《凡例》属于原作。周策纵先生也用“脂批”内证《凡例》属于原作,不是后人所为。冯其庸先生1980年、2004年两次专题论述《凡例》:说《凡例》不合“体例”,即《凡例》与明清时期小说前的惯用《凡例》不同。林冠夫先生也说“《凡例》不合体例”。那么《凡例》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在《凡例》面前我踏步了许多年,对《凡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为时间关系,今天只能免去论证过程,给大家做一些结论性的简述。
《凡例》共有五条,由“脂砚斋”创作。开头
“红楼梦旨义”五个醒目的字,高屋建瓴,表明《凡例》非同寻常,是“脂砚斋”创建破解《红楼梦》的纲领。“《红楼梦》是总体全部之名”后,罗列“诸多异名”:《红楼梦十二支》、《风月宝鉴》、《石头记》、《金陵十二钗》;在总纲中罗列这么多书名,说明该书不是一人一次完成,有一个复杂的组成架构、故事对接、相互贯通的整编过程。
《凡例》第一条除罗列诸多书名外,还有“三个点睛”。
这“三个点睛”是“旨义”中最难懂、最隐蔽的枢纽部分。第一“点睛”指出含有《红楼梦十二支》的原稿《红楼梦》在第五回后半部分。细考第五回具体内容与对应“脂批”得知:警幻是戏剧大师,《十二支》曲子必须用“生、旦、净、末”演出,是涉及与戏剧命运相系的诸多人物的悲惨命运。
第二“点睛”,用“贾瑞”作尺度,划定《风月宝鉴》的核心内容为第九回至十二回。将这四回打印出来,标上书名、写上作序人棠村(因为第一回有眉批“棠村为《风月宝鉴》作序”);然后详细阅读筛选,最后会发现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中唯一历史信息是:凤姐点《长生殿》中第三十八出《弹词》。
http://s15/small/001tAecZzy7q16M6GGa2e&690
http://s5/small/001tAecZzy7q16OsRTef4&690
紧紧抓住“长生殿”这条信息,查《长生殿》作者《洪升年谱》和王士祯《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得知:《长生殿》剧是洪升为国子监学生时于康熙二十七年完成,由河北正定“棠村相国”主持出台;康熙二十八年八月佟皇妃丧期“非时演出”以“大不敬”治罪,形成涉及数位相国的重大文字狱事件,现场看戏的赵秋谷、查慎行、朱典等五十一人受到入狱、罢官、赶出京城等残酷处置。
http://s13/small/001tAecZzy7q16UqlfC4c&690
http://s15/small/001tAecZzy7q16XxnHw0e&690
知道主持《长生殿》出台主持人是“棠村”后,很自然会联系到甲戌本首回批“棠村为《风月宝鉴》作序”;大家想:通过《凡例》总纲第二
“点睛”的引线,找到《风月宝鉴》中唯一历史信息——《长生殿》,而《长生殿》出台主持人恰好是“棠村”。
一部由《凡例》总纲“引线”指出的《风月宝鉴》特定内容中重大事件主持人“棠村”,与该书的“作序人——棠村”会是两个“棠村”吗?显然不是。只能是一人,即“棠村相国”作序。
这是一个经得起考证、经得起严密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
经查证,《长生殿》剧本由曹寅付梓出版。《洪升年谱》记载:康熙四十三年五月洪升在江宁织造府演出后返家路上落水身亡,曹寅组织纪念活动,付梓出版《长生殿》,并在《例言》中标出“棠村相国”对该剧的评价。曹寅《楝亭诗抄》中《读洪昉思稗畦行卷感赠,兼寄赵秋谷赞善》诗文,正是写于洪升落水亡故时。康熙版《长生殿》今藏于北京图书馆。
确定了“棠村相国”为“《风月宝鉴》作序”之后,再联系《风月宝鉴》携带出来的“长生殿事件”的真实历史,这部书就会“灵动”起来,其
“背面”会出现许多奇迹:
1《长生殿》剧从出台到遭殃,历时一年多,其间唯有一个“九月十五日”,而
“贾敬寿日”京城“六大公八大侯送礼”正是“九月十五日”。作者用“凤姐点戏”再现《长生殿》出事前的真实历史场景。
2确定“棠村相国”为“《风月宝鉴》作序”后,他的《墓志铭》和《正定府志》记载:“梁公清标逝于康熙辛未三十年八月一日”。由此可知《风月宝鉴》必定完成于去世之前。
3由“第二点睛”联系思考“第一点睛”得知:《十二支》曲子,正是指戏剧“长生殿事件”,是对涉及数位相国和“五十一位”因看戏遭遇厄运人物的概括。
4“长生殿事件”涉及朝政、涉及外事,涉及数位相国和五十一人的悲惨命运,作者不敢多写,用“点戏”这种巧妙的方式“从简”并“一笔带出”。这是恶劣政治环境逼迫出来的特殊写作方法与技巧的典型示范。
另外,《凡例》第一条中的第三“点睛”是对《石头记》的定义:
即“亲见亲闻”称《石头记》,超出“亲见亲闻”范围不能叫“石头记”改称《红楼梦》
由“《石头记》定义”得知:《红楼梦》是最后书名,不是程伟元、高鹗确定,而是“脂砚斋”乾隆甲戌十九年就用《凡例》“红楼梦旨义”这个总纲确定下来的。
《凡例》第二、三、四条是“三大禁区”,即不谈地点、不谈闺外、不涉及朝政。其实在这显而易见的“三大禁区”中隐藏着写作方法与技巧:
即“涉于外事简、不得为其不均”、 “凡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不得为其不备” 。
《红楼梦》文史交响,文与史的文字比例可谓: 10000:1 ,
即写一万个“吃喝拉撒、看戏说戏、过节过寿、儿女情长”等等之俗事文字,期间只敢巧妙地嵌入“简而又简”的“一笔”点睛式“真实历史”。这一笔,则是核心之核心。这正是作者创作的天下独一无二的“春秋史笔”。
《凡例》第五条,是“脂砚斋”特意告知甲戌作者是谁?其文字则一反“精准简洁”之常态,反复四次点出“风尘怀闺秀”者是堂堂须眉男儿——贾雨村。
所以己卯本、庚辰本等其它抄本,均将第五条简缩后,去掉“书”字,以“此开卷第一回也”放在书的开头,末尾直接点出“假语村言”或“贾雨村云云”。
《凡例》结尾七律诗,是对甲戌作者的概括,或称“诗画像”。
通过《凡例》“引线”,找到原稿《红楼梦》与《风月宝鉴》核心内容,找到唯一“涉及朝政”的长生殿事件,确定该事件的主持人“棠村相国”正是《风月宝鉴》作序人之后,我们会认识到:
《凡例》“红楼梦旨义”是“脂砚斋”乾隆甲戌年的伟大创举。
通过对“红楼梦旨义”总纲条例的解析,特别是对第一、第二点睛的应运,
让我们理解到《石头记》用“书中包书”“故事中插入故事”的写作手法来构架、对接、整编“诸多异名”下的特定故事;再用第二、三、四条中的“三大禁区”暗示:“略涉于外事者则简”、
“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的“极简”与“极不均”写作方法与技巧。他制作“棠村为《风月宝鉴》作序”的眉批、设置《凡例》“第一、二点睛”划清该书章回界限,在楔子“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前后扩增已知条件,演绎在源头“插入”原稿《红楼梦》、《风月宝鉴》两个故事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的典范示例。对其后解读整部《红楼梦》有决定性指导意义。
难怪许多研究者发现,《红楼梦》书中许多人物的性格、年龄、生辰、奴婢名字等常出现前后矛盾的迹象,这正是“诸多异名”故事统一整编、故事对接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此时有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提出并思考:
为什么甲戌本偏偏把含有《长生殿》的“重大历史信息”的第九回至十二回(凤姐点《弹词》)、十七至二十四回两大块(元妃点《乞巧》)挖去了呢?
只有一个结论:
因为甲戌本要作“棠村为《风月宝鉴》作序”这条揭示源头人物的关键眉批。棠村是《长生殿》出台主持人,“长生殿事件”在当朝牵涉数位相国和五十一人的命运,只要书中同时出现“棠村和《长生殿》”这一组信息,当朝人一看就会联想到“长生殿事件”,所以“脂砚斋”作“棠村”这条重要眉批时,必须同时“隐去”《长生殿》相关信息,即挖去九回至十二回、十七回至二十四回两大块。
认识清楚甲戌本挖去两大块的目的,这时候甲戌本便不能叫残缺本。
它说明“残缺”不是丢失,而是人为所致,是刻意设计打造出貌似“残缺”的十六回独有形态。同时,创造设置《凡例》,用两个“点睛”来解决“找回补缺”的功能。难怪在完整的传抄本——庚辰本前十一回中,完全没有脂批,正是为了欺瞒当下朝野视线,安全传抄传播。而含有“棠村”眉批的甲戌本,则只能暗藏起来,或在绝对可靠的人之间流转,等待政治时机。
清朝最后一个收藏者——刘铨福,在甲戌本上留言“脂砚与雪芹同时人,目击种种事故,故批笔不从臆度。原文与刊本有不同处,尚留真面,惜止存八卷。海内收藏家更有副本,愿抄补全之,则妙矣。”显然,刘铨福并没有提示甲戌本不慎丢失残缺等语,而是特别告知“有副本,愿抄补全之,则妙矣”。
由此提示看,刘铨福不是一个普通的收藏家,他是知道甲戌本独有《凡例》、独有“棠村”眉批,一旦补全第九至十二回和第十七至二十四回,让“棠村和《长生殿》”同时出现,该书源头在当朝就会大白于天下,惹火上身。
所以说,甲戌本不是普通的传抄本,而是早期抄本中独存《凡例》、独存“棠村”眉批、独存前八回脂批的特意设计打造出来的秘籍本;甲戌本的《凡例》不是明清著作前惯用《凡例》,而是为“红楼梦旨义”披上的一件外衣,用以呵护和遮掩破解红楼梦的宗旨与纲领。
甲戌本是国宝的、是秘籍本。《凡例》是破解红楼梦的总纲领。
因此,我建议资深红学专家们,研究《红楼梦》,先从甲戌本《凡例》入手,即从“脂砚斋”留下的总纲领入手,尝试一下应用“红楼梦旨义”中“三个点睛”的途经,看是否可以少走弯路并减少诸多梦幻与乱象的滋生。
至于东鲁孔梅溪是谁?为什么要改题《风月宝鉴》?本题目已经难以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