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么证明乾隆元年是《红楼梦》一书时代背景的最准确的“基准点”?

(2018-09-27 08:55:37)
标签:

“三春过后诸芳尽

该书时代背景的基准点

红楼梦的时代背景

基准点应该是1736年

贾宝玉生日的证据所在

                             天下奇书《红楼梦》  文化瑰宝《推背图》(868)
 尊敬的各位红学研究者老师和爱好者朋友们:  
 
        一、为什么说乾隆元年——1736年是《红楼梦》一书时代背景的“基准点”?
              朋友们都知道, 每一部书都有固定的时代背景,那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时代背景应该从哪里去查找呢?这可以说是该书的一个谜。这个谜曾经使众多研究者自己把自己引进了“葫芦庙迷宫”而越研究越糊涂。笔者是个“笨鸟”,但是懂得比较,认定周汝昌、邓遂夫写的1736年——乾隆元年是红楼梦一书的重心,书中写的“三春过后诸芳尽”就是指的乾隆一年、二年和三年,即1736——1738年的事情。因此我仔细在读书中去寻找哪一回是写的1736年,不就可以脱离“迷宫”而找到高明的《红楼梦》读书"导读“了吗?
     
                                                              “基准点”究竟在哪一回?
         
       我认为该书时代背景的“基准点”也就像“定海神针”一样,要问去哪里找呢?应该就在“大海的正中心”!如果我们把《红楼梦》全部八十回比作“大海”(文‘林如海’云云),那么,它的‘正中心’理应在第四十回左右。而它最早的起始点,具体是写在哪一回了呢?
 笔者就 根据周汝昌、邓遂夫等老师的指导,我从第18回开始,一篇一篇的细读,最后得出的结果如下:
        
         从第18——53回写的是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之事,即用了“36”回的篇幅描写这一年的全部故事。
         从第53——69回写的是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之事;这一年用了“17”回的篇幅。
         从第70——78回写的是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之事;这一年用了“9”  回的篇幅。
         从第79—80回写的大概是公元1739年初的故事(也有可能是1738年末发生的故事)。只用了“2”回的篇幅就突然停止了该书。
       可见,乾隆元年即1736年便是“定海神针”所在处!孙悟空的‘金箍棒’就是‘定海神针’变化来的。只要有了“金箍棒”(‘神通’的象征),那么辨别该书每一件事情的真与假,还能难得倒我们吗?
  
                           从寻找贾宝玉的生日的线索中找到了证明这是写的哪一年的证据
  
请看:
    一)第27回写道:“至次日,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这个日期表面看来是大观园众儿女们办‘饯花会’的热闹日子,其实仔细深读,不难发现它是可以从中华《万年历》上找到了这一天是真实存在的。
   既然作者在书中大写特写的这一天,是历史上真有的一天,那么,读者不难判断这个日子必有其重要性和关键性在其中。否则,他不会在第27、28两回中专门点出“四月二十六日”这个“特别日子”的了。

                                            http://s4/bmiddle/5ee78609h7658f5247e53&690&690

      经过我的深究细探,我认定这个日子就是该书男主人公贾宝玉的真实生日。如果说,贾宝玉是甄宝玉的"影子",那么甄宝玉就是作者本人曹雪芹的“原型”所在。因此,贾宝玉的生日也就是曹雪芹真实生日最接近的日子无疑了!
   有了生日,又有了年龄(该年‘十二三岁’),自然可以推算他是哪年出生的了。显然曹雪芹出生在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6月17日——农历(闰)四月二十六日,到这个办“饯花会”的当天,就正好是整整“十二周岁”——俗称“本命年”(过了这一天就属于真正的“十三虚岁”了)。
     因此,家中为他举行一个“庆贺”仪式是很自然的。至于叫什么‘饯花会’,那只是个‘假语言’真借口而已。我们读者不能太认真、太机械地去解读。不管作者怎么转弯抹角,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暗示出自己的生日的准确”时空点“。
  
     再看, 第53回有:【当下已是腊月,····王子腾,贾雨村升官····到了腊月二十九日,····次日····。】而这里的‘次日’当然是指的“三十日”,即该年(公元1736年)的除夕无疑了。
  
      查《万年历》从1700——1760年的六十年间只有三个“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的年份,一是1706年;二是1725年;三是1736年,那么,这一年书中写了该年腊月是大月,即除夕是腊月三十日。而1725年,经查腊月也是三十天,即除夕这天也是三十日。那么,两个相同的年份究竟应该如何确定贾元春省亲这一年只能是乾隆元年呢?这种唯一物证怎样成为“铁证”呢?
     假设贾元春“省亲”时是1725年的话,而雍正派人抄了曹頫南京的家时已知确是在1728年,这样两件事谁前谁后就与历史相反了。所以书中贾元妃回家省亲这一年就只能是公元1736年了。
      所以时代背景就是以乾隆元年为基准向后推”三年(或四年)、向前推近100年,该书写的就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朝的百年兴衰史了。其中,谁是盛世、谁是“末世”,书中写的清清楚楚!赞谁骂谁描述得明明白白!作者要把哪个皇帝拉下马乾隆最清楚,所以官方把曹雪芹的书查得紧紧的是必然的;那么反清查(如该书原著没有发表完)也是必然的。曹雪芹的伟大斗争精神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未完待续)
 
                                                                                                                   白金贤
                                                                                                                           2011年8月25日初次发表
                                                                                                                           2018年9月27日修改补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