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书《红楼梦》
文化瑰宝《推背图》
(855)
一
安鸿志教授:您好!
您既是有名的数学家,又是一位把数学的概率论结合到《红楼梦》研究中的全国第一人。我非常敬佩您的研究成果,因此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想向您请教有没有可能用统计学来证实《红楼梦》一书的“书之大旨”就是“谶”呢?
我发现只有在曹雪芹和脂砚斋合著的真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总名《红楼梦》)里,才能够查找出带“谶”字的词语。如:该书 第八回里有“共成两句‘吉谶’”中的‘吉谶’一词,这是我找到的第一个带“谶”字的词语——“吉谶”。
请看甲戌本中的下列图片:
https://wx2.qq.com/cgi-bin/mmwebwx-bin/webwxgetmsgimg?MsgID=8026955764679193978&skey=@crypt_2643f73d_2604e3884edca2161861950e12d998a0
这里的“吉谶”一词,我认为就可以理解成“吉祥”、美好的“预言”了!那么它是什么预言呢?作者没有明讲,但是叮嘱大家一定要“赏鉴赏鉴”!即欣赏并且鉴定的意思吧?!
这里,作者的意思是让我们“细细的赏鉴”何物呢?我认为主要不是欣赏并且鉴定薛宝钗璎珞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持久遵循便可以永久年青”的意思,而应该是引导我们读者去赏鉴贾宝玉所佩戴的那块“宝玉”吧?!
二
安教授,您认为应该如何解读作者在这里讲的真正的“心里话”是什么呢?我想和您及朋友们深入探讨这个特别有意思的红楼梦难题你看如何?
我是这样解读“通灵宝玉”这块贾宝玉“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的:
一)、所谓贾宝玉其人出生时从“嘴里(‘口中’之意)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可见这是一块带有文字的石头,这件事显然不是客观事实,所以,我们读者应该理解成它是作者编造的一种“暗寓”故事,这一点作者和批者都在《凡例》一文里有所透露,即“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云云。
显然,它是暗示作者曹雪芹用一生解读一件古代“宝贵文物”的终极成果的内涵。所谓“口中衔下来”的意思就是作者亲自用笔写出来的,之所以自称“宝玉”,即表明它的文化内涵不是一般的“小说故事而应该是更宝贵的内容啊?!
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更宝贵的内容呢?我想追根问底下去。
二)、我认为书中的“通灵宝玉”既不是指的贾宝玉或者甄宝玉其人,也不是指的一块“顽石”或者“美玉”,而是指的一本书,即唐代李淳风和袁天罡合著的《推背图》一书。因为这本书是写的中国自唐代以下的历史发展预言,所以曹雪芹写它“通灵宝玉”反面“注有”三大功能—— 【一除邪祟; 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而预知未来的‘祸福’者,当然就是暗示的“未来预言”无疑了!
我的这种解读的方向到底对不对,请您和朋友们评判、批评指正好吗?!
为什么我认为“一除邪祟; 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就必然是暗示的“预言”内涵呢?因为真正的“石头”,它再美丽和宝贵,也不过是个没有灵性的矿物质和艺术品啊?!它怎么可能像人一样变成有“灵性”、能够思维的高级动物了呢?!
因此,我理解作者的真正心里话就是暗示该物是人创作的一本奇书吧?!因为书和文字就是人的思维的载体,所以作者说书中有灵性(预知未来祸福)也是可以在理论上理解得通的吧?!
三
那么,作者这里暗示的究竟是不是《推背图》这本书呢?我们还可以通过顺藤摸瓜的方法找一找试试看。
譬如第一回正文里【有一首偈云“无材可与‘补苍天’·····而批者脂砚斋在‘补苍天’三个字旁注有”书之本旨“四个字。这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引导我们读者去寻找与”偈“字有关的另一个事物呢?
因此,我们查《辞海》得知:”偈“——偈陀的简称,义译为”颂“,就是佛经中的唱词。
而查”颂“——文体之一也。可见,与”颂“这种文体相连的还有什么”文体“呢?于是使我联想到唐代《推背图》中的文体就是”谶曰“与”颂曰“啊!请看《推背图》中的第57——60象原文图片如下:
http://s16/bmiddle/5ee78609g918579378fef&690
http://s5/bmiddle/5ee78609g91857cde75f4&690
这是不是一条线索呢?请安教授和红楼梦读者朋友们好好审核一下不好吗?说不定它与作者和批者心中所暗示的恰恰”思维共振“了呢?!
白金贤
2018年5月2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