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缺中秋诗,俟雪芹”的认知与邓遂夫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续四)

(2017-02-11 08:58:06)
标签:

缺中秋诗终于找到了

第一回中秋诗就是预言

此系身前身后事

作者为曹雪芹的铁证

邓遂夫的见解高明

      天下奇书《红楼梦》文化瑰宝《推背图》(684)

  尊敬的各位红楼梦研究者老师和红友们:大家好!

      第75回回目是《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其回前有一条批语:“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并且在此批语后面还有两行:

     http://s2/bmiddle/5ee78609tb69c11b58491&690

       ‘开夜宴 悲音

       ‘赏中秋 佳谶

   初读,好像这是某位批者提醒作者此处尚有需要“补写”的缺文。所以前面那一条批语指的很清楚,这一回“缺少”的只是“中秋诗”。那么这首“中秋诗”应该是什么内容与寓意呢?题目中已经“点睛”了出来,即内容有两个:悲音与佳谶。其中“悲音”已经写了,那就是南京甄家被抄家的消息已经传来,这当然预示着贾家也会“一损俱损”的悲剧就要来临;

    那么,什么叫“佳谶”呢?它应该与第八回的“吉谶”是同一种内涵,即写吉利与喜庆的“历史预言”的诗句

    但是,‘预言’这东西,不是任何作家随便动动笔头就可以写得出来的。它必须具备一定的“预知功能”才华才行,而普通人是难有这种“特异功能”的,只有“特异天才”曹雪芹才能够胜任!所以,批语中写“俟雪芹”就是只有等待作者本人了,这个作者是谁?这里不是点了名字吗?“雪芹”二字不就是正好说明此书的撰作者非曹雪芹其人莫属吗?

    这个批语的证据就是证明该书是乾隆年间作品的具体“铁证”!关于铁证这个词不是笔者第一次提出的,而是邓遂夫老师早在2000年前后就提出来了。请看他的论证:

      

                        邓遂夫老师的高明见解

      邓遂夫老师在他的《庚辰校本》第75回校注里写道:

     【此批虽然可以称为广义的‘脂批’,但从内容上看,却不是当时的‘阅评’者脂砚斋所作。而是另一位专门负责整理、誊抄和校核历次定本的稿本抄录者所作。据我推考,此人极可能是六年之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公元1762年)在此本上面首次‘阅评’而署名为畸笏或畸笏叟的那位先生。

       但此批之价值却非同凡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正是这短短的一句‘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便向世人昭示了此本及己卯本的前身——‘丙子夏月定本’的存在。其重要性几乎可与甲戌本第一回脂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相媲美。

     第二,批中的‘缺中秋诗,俟雪芹’,清楚地表明:像本回‘缺中秋诗’这样对书中未完成的某些细节的待补,至少在雪芹去世之前六年,就已经被这位‘对清’丙子本的作批者所一再催促了。所谓‘一再催促’,亦非想当然耳。此本第22回末尾有同样语气的一条批语:‘此后破失,俟再补’。这显然也是在丙子年对清的同一期间批写的,其焦急渴盼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其后又有一批‘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  丁亥夏,畸笏叟’,这当然是在雪芹去世以后补的。其时,原来的渴盼已经变成了抱憾终身的哀叹,且亮出了此人的大名——畸笏叟

    第三,上述因缺中秋诗而‘俟雪芹’的文献式记载,与其他许许多多明确提及‘撰此书雪芹’的脂批相对应,便足可成为判断此书作者为曹雪芹的铁证

     另,此批末尾的两组三字句缺文符号和四组三字句文字,究竟是这位作批者从回目联语中随意提取出来供作者补写中秋诗作参考的呢,还是作者本人见了此批之后自己从联语中提取出来启发作诗思路的呢?都颇耐人寻味,却又难以判断。

    总之,这些不寻常的版本现象,都是作者本人及其助手们不经意留在原定本上的珍贵史迹。此外,还得感谢此回的抄手,竟将这些看起来和本书内容并无直接关系的原稿本上的特殊痕迹,也一并抄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笔者认为 这里的:“此回未成”与第一回中的脂批“书未成为泪尽而逝”应该是同一内涵。即并不是说该书根本没有写完的意思,而是指的作者本人待修订的段落和填充的“谶诗”并没有圆满完成的意涵。它说明别人是不可能代替他完成的内容,为什么?因为其他人没有预言未来的那种高级“智能”。尽管脂砚斋可能知道“佳谶”的内涵,但是她毕竟没有作者那样高的预知能力而只能做该书“副笔”——主笔助理兼该书“导读”了,她不能在曹雪芹生前代替他作此回缺少之“谶诗”!

    我们从上面两个回目中缺的内容都是与‘谶’有关,就说明该书主旨与预言密切相关,它不仅是叙述作者亲自经历过的历史,而且还有“预见未来历史”如何发展开来的内容在内。所以,在第一回里作者就写了“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寄去作神传?”的极为深奥难懂的话。这里就是说作者告诉读者:书中研究的有“未来之事”。而小说是没有这个功能的。因此我们只有把《红楼梦》看成政治、哲学、历史名著乃至“历史预言书”才更合乎情理,更容易读懂该书。

    (未完待续)

                                                         白金贤

                                                         2017年2月11日(农历元宵节
     (之12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