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书《红楼梦》
文化瑰宝《推背图》(424)
尊敬的各位红学研究者及爱好者朋友们:大家好!
人人都说《红楼梦》是一部“奇书”,然而,这部手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到底是不是曹雪芹亲自撰作的,却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至于它的主旨为何,更是说法多多。我个人认为该书必定是曹雪芹写的无疑,而批书人脂砚斋又必定是曹雪芹最亲近的女性和著书知情人,所以脂砚斋的批语便是解开《红楼梦》根本主旨的关键“钥匙”。我的判断依据是:
《红楼梦》第一回中有“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盘···”的著名诗句,可是我们若仔细思索为什么曹雪芹非要安排贾元春这个“贾妃——‘假人’”偏偏在元宵节这一天回家“省亲”呢?正月十五这个日子不是曹家被雍正“抄家灭门”的时刻吗?他们家还能够“团圆”得了吗?我甚怀疑!
所以深入探讨这个关系到该书大旨的问题——到底怎么理解作者“大旨谈情”的内涵寓意,便是我研究《石头记》一书大旨的重点内容!
一、为什么我敢于断定贾元春“省亲”绝对是假的故事情节?
因为,如果“元妃省亲”是真的,那么它应该是在雍正死前决定的,而且必在1735年的一年多以前。因为修建“大观园”这样的大工程是不可能一两年就完全竣工了的吧?
那么这个所谓的“大观园工程”究竟是哪年建成的呢?请看书中第18回的描写及批书人对此“玄机”的透露吧:
“王夫人等日日忙乱,直到‘十月’将尽,幸皆全备。···再无一些遗漏不当之处了,于是贾政方择日题本。【脂批:‘至此,方完大观园工程‘公案’。观者则为大观园费尽精神,余则为若许笔墨却‘只因一个葬花冢’】本上之日,奉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探知:所谓“次年”指的就是乾隆元年,即1736年(这一点可以通过第27回的“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的描写,从《万年历》上面查到是可靠的日子)。那么贾政题本获皇帝朱批‘准奏’的时间就必定是在1735年了。而前面说的‘十月将尽’,那就必然是在农历十一月上中旬办完的“省亲手续”无疑了。
那么,我们不仅要问究竟是哪个皇帝亲自批准贾妃省亲的呢?
查档案可知,雍正是在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死的,而从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太子弘历就开始执政了。这样就只有乾隆可以“朱批”了。可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作为雍正的爱妃的贾元春,她的丈夫刚刚死了不到“百日”,即仍在“戴孝”期间,儿子怎么敢公然批准他的“母妃”还可以“大办喜事”呢?这是非常不合风俗情理之事。即便“政治因素”除外,也不可能出现这种“不忠不孝”的事情吧?!
因此,这件事如果不是弘历批准的就只能是雍正生前批准的了。可是这又是与‘十月将尽’的时间叙述直接矛盾的,所以,这件事是十分可疑的。
那么,怎么能够看出贾元妃省亲这件假的故事中隐藏了作者要暗示的什么历史“真事”呢?
http://s2/bmiddle/5ee78609tde60a746d681&690
以上是曹雪芹生日前一天四月二十五日石榴花刚刚有几朵落地的证据。
http://s11/bmiddle/5ee78609tde60c3b1a6ba&690
以上是曹雪芹生日的四月二十六日石榴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的明显证据。
http://s3/bmiddle/5ee78609tde61259103c2&690
以上是芒种节即四月二十七日石榴花落地情景的证据。其中树上的大花是将来要结果的雌花,而落地的都是雄花——不结果的“晃花”。
http://s8/bmiddle/5ee78609tde60a746a367&690
(以上是四月二十五日石榴花盛开的美景,这天刚刚出现少数几朵脱离于地。)
石榴花“落了一地”是雍正“帝死了”的碍语吗?
书中第27回写道:“宝玉因不见林黛玉,便知他躲了自己别处去了,···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落了一地’,因叹道:‘这是他生了气,也不来收拾这花了。’····
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她二人去远了,便把花兜了起来,登山涉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到花墓,只听山坡那边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得好不伤感。【脂批:奇文异文,俱出《石头记》上,且念出,愈奇文!】”
我们按照作者惯用的谐音法,“落了一地”好像有“落了一‘帝’”的寓意。那么,是哪位皇帝“落到地下了”呢?我认为应该是胤禛因为篡权而当了雍正皇帝的暴政者‘早该死了’的“碍语”说法。
请看,这个皇帝雍正是哪年死的?我们从书中给贾元春写的谶诗中的
“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不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读者可以看出:所谓“榴花”是指的与贾元妃相“照应——影射”的那个宫殿里的皇帝其人也;而到了“虎兔相逢”的那一年“大梦”就“回归”了,即结束了或者叫做“梦圆”了。大家看:石榴花本身是红色的,它代表贾元春这个书中人物;而贾元春代表的是雍正皇帝的妃子。即贾元春和雍正是一家人,或者是他们二人代表一个整体。所以,作者写的【石榴等各色落花‘落了一地’】,其内涵寓意就是皇帝‘下地’了——死了的意思。这当然是书中‘碍语’。而为什么作者称它为‘大梦归’呢?就是说写红楼这部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或者叫做‘一块石头落地了’。这时候第一回里描写的‘石头下凡’的使命到此就可以说告一段落了。就是与石头贾宝玉前后下凡的那些‘冤孽’完成了使命就可以‘回归天庭【消号】去了’。
那么,这该是哪一年呢?请看:1734年是甲寅“虎年”,1735年就是乙卯“兔年”。可见这就是【相逢】之年了!这不是正符合了“胤禛于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死的”历史真实吗?!
大家看:这是“巧合”还是作者故意“设计”的谶诗碍语呢?这里好像不是指的贾元春到1735年就死了的暗示吧?如果说“大梦归”就是“梦圆”的意思,即表达作者作这个“大梦”的目的——我要把这个制造大批冤案的“假太子夺位的皇帝”推入“坟墓”的任务就基本达到了。也就是说“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主旨“达成”了。
因此,我说批书人为什么说“大观园工程”是一件‘公案’,就有了依据。因为雍正抄曹頫南京的家这件事,不是一件什么私事,而是皇帝亲手制造的“国家级的大冤案”,当然曹雪芹及其亲人给它定性为‘公案’了!
可见书中这个脂砚斋先生不是什么“外人说话者”啊!能够给国家大案定性的人是什么“级别的人”,我们读者还不清楚吗?
真正落地的是什么“性质”的花?
经过笔者亲自把“落了一地”的花朵仔细地观察以后,得出了的结论是:
凡是落于地下的花都是“雄花”(男的),北方农村俗称“晃花”,即“本质是不能结果的‘虚花’也”!作者在这里是暗示这个皇帝是个“假的太子”窃取了皇帝的真权位也!因此,他的“名不正言不顺”,性命也不会长久而“必亡”(落帝)也!这大概就是脂砚斋透露的“若许笔墨却‘只因一个葬花冢’”的玄机吧?!
说白了,作者的意思就是:该书之所以用那么多笔墨写大观园里的“热闹故事”,都是为把制造冤案的罪魁祸首雍正“埋入坟墓”而已!
所以,
“石榴花”‘落了一地’就是表达作者这块“石头”要向后世读者留下了上面那些芹脂二人透露的“真心话”?
尤其令我感到惊讶而奇妙的几点就是:
为什么胤禛刚刚执政了“十三”年就“突然”亡故了呢?
为什么书中写的贾宝玉被“梦魇”的那年,那位道士说“青埂峰一别十三载”了呢?
为什么书中写的贾元春省亲的那一年正是贾宝玉“十二三岁”(十三虚岁)呢?
以上这么多的“十三”,这都是时间上的“巧合”吗?我认为不是。那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笔者愿意和所有红楼梦爱好者朋友们继续探讨这些有意思的“红楼梦谜题”,希望各位老师多多交流,对于我的观点的不妥之处给予批评指正。
白金贤
2014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