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书《红楼梦》 文化瑰宝《推背图》
(386)
尊敬的各位红学研究者老师和爱好者朋友们:大家好!
笔者在向安鸿志老师交流中说:
-
安兄好!我这次在书店发现了好多有重要价值的东西:如己卯本上面也有《凡例》全文,这说明庚辰本里删去《凡例》里的大部分内容不是芹脂二人“认定同意”的;如,删掉了《凡例》和第1——11回中的脂批内容的庚辰本,是“有重大嫌疑”的版本,至于是谁这样大胆公然“改动”作者的原文词语,我们很难判断·····
-
我一一翻看了书店里所有的手抄本,发现手抄本中的“异体字”——“鼎”字大约有10几个之多,它们分别是:
-
甲戌本第二回里正文和脂批中各1个,加上第三回中的1个,合计3个;
- 己卯本也是2+1=3个;
-
庚辰本2个;
-
蒙府本2个;
-
梦稿本2个。共计12个。请看下面的鼎字字样:
- http://s4/small/001JKQ89ty6FHYeurjJe3&690
如果加上没有拍照的几个版本中的“鼎”字,总体算来已经有“10”个以上的异体‘鼎’字了,它们成为“铁的物证”,已经是无可置疑的了!那么它们真的是“无价之宝”吗?
果然“一个‘鼎’值‘千金’”吗?
我们从各种手抄本中发现的这些一模一样的异体字——“鼎”,可以悟出作者曹雪芹和批者脂砚斋,通过这个特殊写法的异体字向读者发放了哪些重要信息呢?经过笔者的认真琢磨、仔细品读,发现下列几点是确凿无疑的。如:
一、“鼎”字是作者“原笔”的可靠证据。
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出,无论是1754年出现的甲戌本、1759年出现的己卯本、1760年出现的庚辰本,还是1760年以后出现的蒙府本、梦稿本,都一律写的是同一个异体的‘鼎’字。这样就给所有的研究者排除了“是不是某个抄录者的个人的习惯写法”的猜想的可能。
因为这是五个版本上的10多个一模一样的末笔呈“左拐勾”的异体鼎字,它们怎么可能是同一个人抄录下来的呢?即便再有“本事”的语言学家也驳不倒这些钢铁般的事实证据的!
二、这个“鼎”字的特殊写法是作者曹雪芹和批者脂砚斋共同商量后的产物
我们从甲戌本第二回里的正文与批语里出现的两个一模一样的异体“鼎”字,就可以准确的推断出这个鼎字安排了一种独特的最后一笔带“左拐勾”的写法,绝对是芹脂二人“密谋”商量好的统一笔画架构。那么无论是曹雪芹的手稿文字在先,还是脂砚斋批语的文字在先,反正都必须是经过畸笏叟抄正、誊清曹雪芹写的手稿成正文后,才由脂砚斋拿去写批注和评语。而最后传播到亲友之中的“定型书文”,必须是由畸笏叟连正文带脂批全部抄正好的作品。
因此,“鼎”字为什么一定要是这样的“特异写法”,畸笏老人是明白其“所以然”的。所以,他才“比着葫芦画瓢”而“照抄无误”。也就是为什么后来传出的本子,一直到1760年出版的庚辰本,都无人敢于改动这个鼎字的“奇怪架构”。
可见,这个鼎字是三人都“心知肚明”它发出了什么重要的信息。即鼎字与批者的“避讳”其老人“李鼎”密切相关,即它充分说明是脂砚斋避讳李鼎之意无疑!这和林黛玉避讳其母亲贾敏的“敏”字发音原则是完全一致的,也和曹雪芹避讳他爷爷曹寅的“寅”字一致。
三、甲辰本和程甲本程乙本里根本没有这个异体字是什么信息?
笔者在书店也专门查了程甲本里是不是也写成了这个异体的鼎字?结果连这个字的影子都没有。它的第二回的原来“鐘鼎”二字处被“世禄(之家)”二字取代了。这是高鹗编辑时改动的吗?大概不是。因为,我发现甲辰本里此处就已经是“世禄”二字了。
因此“世禄”这个词让我明白了甲辰是表示1784年出版的,而程甲本是1791年才出版的,二者相比,只能是程本中的“世禄”二字代替“鐘鼎”二字抄自于甲辰本无疑。
有的研究者硬是说手抄本的脂本是抄自程甲本,显然就是毫无道理了。因此,安鸿志教授论证的“脂前程后说”就是无懈可击的“铁定”真理了!,
邓遂夫老师《红楼梦》脂评本源流示意图也证明了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http://s3/bmiddle/001JKQ89ty6Foy1uz4K12&690
四、为什么蒙府本第二回中的“鐘鼎”二字旁边没有甲戌本里“锺鼎”那条脂批?
这种现象就证实甲辰本这种抄录本,的的确确是有人“改动”过的本子,而不是曹雪芹“原著照抄”的原文原貌。起码该种本子“真中有假”,或者叫做“真的多、假的少。”
至于,是何人从什么年代就开始篡改作者的真正原文了,我们还不得而知。不过邓遂夫老师的示意图是查证此事的“线头”之一。
五、庚辰本中有重大“瑕疵”吗?
笔者在追踪蒙府本的来源时,发现除了甲戌本以外,第一回中的“一僧一道····来至峰下”后面的‘424’个字,庚辰本、蒙府本等都“同样漏抄”了。再加上这些版本都删去了甲戌本中的《凡例》头部与腰部,只是保留了尾部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这些事实就说明曹雪芹与脂砚斋合著的《红楼梦》(本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大约不足80回)一书,只有最早出版的甲戌本是“真的”(抄录者的差错文字不算),或者叫做最接近原著原貌的文本。而从庚辰本“定型”时就已经是假的成分不算少了,尤其是删去了《凡例》与第1——11回中的脂批,就已经是堪称“改头换面”了。这就是说,研究者们不能再以庚辰本作为解读《红楼梦》的“标准版本”了。
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笔者曾经在小驻红楼先生的要求下解读第一回的文本内涵,可是,他指的第一回,其实是从甲戌本凡例的最后一条的基本内容开始的。可见,二者已经“分道扬镳”了。叫我依据哪个版本解读第一回呢?我们平常买东西还要先鉴别好坏呢,解读这样的名著就可以不分好坏了吗?所以,我是特别警惕庚辰本中的“安装”的“真假混合物”的,稍不留心就会上当啊!
六、(未完待续)
白金贤
2014年1月1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