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何故意设计称“贾宝玉”为“宝二叔”?

(2012-05-18 13:33:42)
标签:

林黛玉是独生女

贾宝玉“独出”

宝二叔

推背图

红楼梦



                天下奇书《红楼梦》    文化瑰宝《推背图》  (236)

            曹雪芹命贾宝玉为“宝二叔”的深层次文化内涵究竟是什么?

  尊敬的各位红学研究家及爱好者朋友们:

   作者曹雪芹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第二回写道:

    “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

   雨村笑道:‘果然奇异!这怕这人来历不小?!’····”

http://s1/middle/5ee78609t9d7ba9beeaf0&690

                              令人格外生疑的贾家“三兄妹”    

     许多研究者朋友们可能要问的是: 贾宝玉真的和林黛玉一样都是“独生子女”吗?

    笔者查到的证据确实有,但是需要探讨。

  例一 、《红楼梦》第三回中有: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对她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脂批:可怜!】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

【脂批:一字一滴泪!一句一滴血之文!】

    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云不往?”林黛玉听了,方洒泪

【脂批:实写黛玉。】拜别,遂同奶娘及荣府中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这说明林黛玉确实是林如海与贾敏夫妇的“独生女”,即她既无兄弟也无姊妹,其命运确实让人可怜。这一点本来是无人怀疑的,那么,为什么作者还要这样不惜一句一滴血之文而详细交待呢?我认为是为贾宝玉自称“独生子”作比较对照的“伏线”准备吧。如果您不信,请看贾宝玉怎么亲口说的?

    例二、甲戌本第28回第二页有:宝玉向林黛玉,叹道:“我又没有个亲兄弟亲姊妹。【脂批:玉兄口中却是衷肠话。】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指林黛玉)是‘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说着,不觉滴下泪来。【脂批:玉兄泪非容易有的。】

   读者都知道贾环是贾宝玉的弟弟、贾探春是贾宝玉的妹妹,但是都不是他母亲王夫人生的,而是赵姨娘所生。如果说这两个人不是贾宝玉的亲弟弟妹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贾宝玉的姐姐贾元春,我们总不能说不是王夫人所生的吧?那么,用“独出”一词来写贾宝玉怎么能够贴切呢?即第二回冷子兴说的“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宝玉。【脂批:一部书中第一人却如此淡淡带出,故不见后来玉兄文字繁难。】”

   以上我所引的都是书中作者原话吧?大家谁也不能否定省亲的贾元春不是贾宝玉的亲姐姐吧?但是曹雪芹文学大师就这么明写明唱,以表达二玉的“心”是彼此贴得最紧的,所谓林黛玉为“情情”也!而贾宝玉对薛宝钗真情实感又是怎样的呢?他当着林妹妹的面说什么“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

      这里,谁是心心相印的“知己”,谁是一般的“友爱之情”的人,不是分得一清二楚吗?很明显,这里就表明贾宝玉认定的“心中所爱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林黛玉。根本没有把薛宝钗放在“恋爱”对象之列啊!(可见,后40回中的成婚描写根本是无中生有的伪造与诬陷。许多人被高鹗这个大骗子所忽悠了而至今不悟!)

     那么, 明明贾宝玉与贾元春是一母同胞,为什么曹公非要说贾宝玉也是“独出”呢?这不是书中的“大疑”或说‘误谬’又是什么呢?前后两处非常明显的矛盾之点还用争论吗?!这就说明脂砚斋说的“一部书中第一人”贾宝玉如果是个历史真人的“原型”,那么贾元春就必然是个假的历史人物。

     这样所谓“元妃省亲”就是纯粹虚构的故事了。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件事写的这么热闹呢?显然有它的良苦用心——由康熙南巡引起的“亏空”案作“引子”而制造未来获得平反的舆论也。即暗示“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斗争对象就是对老百姓施暴政的雍正,“打倒”制造冤案、篡改真实历史的昏庸皇帝、恢复真实“国史”。这就是作者心中真正盼望“了结此案”和“销号”的本义吧?!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红楼梦》写的都是“流血的政治”,非强调说它是小说,显然是后人不自觉的“误读”,我认为最多作者是利用了小说的体裁形式作“外包装”以玩“金蝉脱壳”的政治游戏罢了!


                                   作者借“谐音法”透露了什么关键信息?

    书中所谓“宝二叔”的文化内涵应该是:“宝玉”其实指的是“通灵宝玉”的简称,它的实体是一本书,即唐代李淳风与袁天罡合著的历史预言《推背图》,曹雪芹称它为“第一宝书”;那么,曹雪芹与脂砚斋合著的《红楼梦》(原名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就是“第二宝书”了。这里,“二宝书”与“宝二叔”是完完全全的谐音无疑!                                                   

 读者从作者的这些相互矛盾的描写中不难看出:贾珠是王夫人生的大儿子,俗称“老大”,而贾宝玉是第二个儿子,所以只能称“老二”了。因此,比贾宝玉这辈人小一辈的人,自然就可以称他为“宝二叔”了。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啊!您看:这里不也是作者发出的“一声二歌”吗?妙哉!

   可是,他们哥俩在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物呀?所谓“贾宝玉”,从谐音法可知:‘贾’即‘假’的姓名也,即他是一个虚拟的假人罢了!哪里去寻找他们的真人真事呢?当时在北京,除了皇家以外,哪里还能找到一户“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大户人家呢?曹家是“罪犯之家”,他家怎么可能有那么多钱修造什么省亲用的“大观园”呢?这不明明是骗人吗?好“狡猾”的曹雪芹啊!

   我之所以不承认贾宝玉和贾元春是历史真人,就是因为从作者给这哥俩起名引起了我的怀疑,其实,作者是用“珠、宝”二字即暗示书中的所谓“贾宝玉”是件“国家的文化瑰宝、价值连城的文物”的意思!

   贾珠病亡后,连他的遗孀李纨每月的“例钱”都和王夫人相当,可见“珠”之宝贵不假。称“珠”也好,叫“宝玉”也好,它究竟“宝贵”在哪里呢?这就牵涉到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脂批中透露作者有“应怜”之意。实际主要是告诉读者:“英莲”即应连、应联也。也就是不要把《石头记》当成小说虚构的故事来读才好;要与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进行思索与“鉴证”才好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写书的“其中味”、才能读懂该书的本旨矣!

      这样,大哥为何取名“贾珠”?贾家“老二”又为何取名“贾宝玉”呢?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显然是“珠”与“宝”是属于同一类“珍贵物品”,而不是指的“真人”的名字!所以,我认为书中的这个“贾宝玉”,其实真的如贾如泽老师所说的确实是“有姓无名”的一个人,只要我们不把他真正看成一个历史真人,就很好理解了,因此这也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情。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解读,如有不妥之处,欢迎贾如泽老师和所有爱好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白金贤

                                                                            2012年5月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