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细节是指纪录片中能够集中反映事物本质特征、揭示作品内涵或激发观众视听兴趣的“特写”。它往往是整个纪录片最感人的闪光点,被称为是电视纪录片的灵魂。在纪录片中,细节扮演着重要的表情达意功能,真实生动的细节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结合纪录片《船工》谈谈人物纪录片中细节的作用。
细节使抽象的主题具体化、可视化、可听化
正如刘小霞在《意义高远声画皆美》中所提出的,“纪录片创作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拍什么和立意的问题”,纪录片的成功离不开其具有哲理性美感的主题。但这本身又蕴含着一个矛盾,那就是,这样宏大深刻的主题往往较为抽象,如何将主题的抽象性进行形象表现,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靠细节。
纪录片不能像影视剧那样可以虚构情节、可以编导、可以借用综合。它必须面对现实,面对真实的单调,做出没有选择的选择。这“没有选择的选择”,就是捕捉真实、平凡的生活细节。细节以其真实、平凡、朴素,让抽象的表现主题接地气、变生动,具体化、可视化、可听化,从而感染观众。
笔者认为,《船工》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将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与普通人的生命体验结合在一起。如果离开世纪三峡历史变迁的这一个时代背景,也许这样一个表现船工的片子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但如果过多叙述三峡这个宏大背景,这个片子又变成了一个亮点不足的专题片。为了让时代变迁与个体生命这一主题,创作者使用了大量细节,而这些细节大多是围绕主人公——谭邦武这位90多岁老船工展开的,他身上所蕴含的精神,他的经历和生活,正是主题的的集中体现。在这一个点上,创作者找到了表现主题的着力点。
对人物细节的捕捉能更好塑造和表现人物
陈汉元先生曾说:“电视纪录片纪录的是人的生命轨迹,是人的一段历史,是对人的尊重”。纪录片要善于捕捉人物行为细节,将人物塑造得有性格,将人物命运融入故事,才能让故事好看。纪录片中如果没有具体的细节,会使人感到空泛、干瘪。用具体感人的细节塑造形象,会让人物形象更生动,性格更鲜明。为了揭示出人物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传达各种情绪、情感和思想,反映人物特征,可以通过特写、通过细微表情和眼神的变化来表现。
90多岁的老船工谭邦武是位有故事的人,他6岁上船,在峡江上闯荡了一辈子,他经历了无数次闯过急流险滩的惊涛骇浪,目睹过三峡大坝合龙的壮观场面,也体验了家园被淹没的无奈,是远近闻名的“水府三官”(水神)。片子既表现了他的丰富经历,还着力挖掘他的内心世界,展现他的性格特征。
如片中多次出现老人自言自语式的独白,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在打船问题上和儿子、木匠产生了矛盾,意见不同还被人误会,“心里憋得很”,这一细节让观众感受到老人这个形象非常真实;夕阳下,老人牵着羊坐在江边沉思,我们无法通过老人逆光的侧影看到老人的表情,恰如其分地说明老人此时心理非常复杂。
细节能将纪录片故事化,激发感情、引起观众共鸣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的。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前文所述的纪录片细节主要指其第一层含义,即形象的细节,是视觉形象的具体描写,通常通过特写镜头来实现,而细节的另一层含义是事实的细节,是一个具体的、生动的、真实的、细小的生活面貌,通俗的说就是“小故事”。正是有了细节这样被“放大了”的小故事,故事才能有血有肉,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
在打船片段中,老二儿子蹲在船头上像个指挥官一样指挥木匠们施工。老二媳妇坐在旁边的茅棚下削着土豆,和老二两人先是搭讪,互相开着玩笑,后来就吵起来了。编导姚松平马上示意让摄像抓拍镜头。透过茅棚那个门这样拍过来,老二媳妇是一个侧面剪影,远处新造船的全景镜头非常漂亮。这个片段为片子增添了故事性,带有戏剧性冲突的内容活跃了片子气氛,增强了画面表现力。
细节可以是由多种表现因素构成,语言、声音、图像、音乐等可以综合运用。通过多种形式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屏幕形象有声有色,更好地激发观众情感,引起观众共鸣。人们可以感叹、思考、感受着创作者渗透在画面中的情绪。正如爱森斯坦说:“画面是将我们引向感情,又从感情引向思想”。
细节能勾勒出一个人的精神和情感,能增强故事的状态和张力。《船工》中,老船工谭邦武回忆起妻子在世时隔着窗子叫他吃饭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像个孩子,这个细节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动。
细节能增强人物纪录片的诗意和质感
该片主创姚松平在《传达心灵的感动》一文中写道,“一切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都应该具有诗意的表达。”《船工》细腻动人,充满了史诗的质感,这是靠对空镜头、影调控制、音乐选用等细节上的着力把握实现的。
在片子中,出现了不少背景资料的画面,有三峡工程开工后,官渡口老镇居民搬迁的场景、有截流现场画面、有百年前纤夫拉纤的镜头,这些画面是在不同时期拍摄的,编导将其处理成了偏黄的色调,节奏稍微做慢并配上了绵长含蓄的音乐,影像风格得到了统一,也使片子具有了一种诗意幽远的美感和质感。
细节能巧妙贯穿全片,起到点化主题的作用
欣赏完《船工》后,一个细节给我的印象非常深:纤夫石。纤夫石第一次出现是由老人现场回忆和史料镜头组成的,还只是停留在一般层面上的表述。当它第二次出现时,其价值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开掘,随着三峡大坝开始蓄水,所有三峡沿岸的纤夫石全部被淹没,带着几千年的历史沉入水下。当这一历史性的画面被摄入镜头,两个细节片段形成了前后呼应,故事活了,历史活了,片子也活了。这个纤夫石成了片子主题升华的“点”。编导突破了纪录片的常规,按照专题片的剪法,把历史与现实、人物与纤痕、三峡工程与移民搬迁进行了交错组合,让纤夫石很强烈地凸现出来,造成一种冲击力。透过这个小“眼”一下子就把整个三峡的历史引发出来了;通过前、后纤夫石的对比,三峡蓄水,水位的变化,也就自然地呈现出来了。
用纤夫故道上的“纤痕”来表达历史和正在被淹没的现在,的确很巧妙,很好地起到了点化主题的目的,这是细节的妙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