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石老人骆石华先生作品欣赏

标签:
金石家骆石华作品 |
分类: 兰亭碑 |
同恩师齐白石一样,骆老也是出身寒门,少小为生计所忧,饱尝人间甘苦。踏入篆刻的行当,起初不过为糊口之需。地域冷寂,却也艺匠芸芸,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学徒走到今天被尊为巨擎的地位,绝不是歪打正着的巧合。骆老刻印有释:“艺无止境”、“默默耕耘”。
20世纪40年代,他做了三年版刻学徒,二十来岁的青年,天资聪慧也勤于自学,很快显露出艺术天赋,得到了诸多陇上艺术大家的赏识和提携。范振绪、水梓等,都是当时甘肃书画界泰斗般的人物,偏偏对这个小学徒格外垂青。学徒期满,他们资助他挂牌开起了自己的书画印社,从此往来无白丁,他与更多书画名人结交往来,汲取切磋,进步颇大,小有名气。
50年代,他已备受甘肃界内推崇,也是时候走出去汲取更丰富的养料了。在时任甘肃省省长的邓宝珊和老友范振绪的推荐下,他负笈京华,拜入齐白石门下。白石老人当时已高龄九十,深居简出。骆石华操一口兰州话,在门人好奇的眼神中呈上介绍信,大约在上午九点,齐白石的大门终于向这个风尘仆仆的西北青年敞开了。
对骆石华来说,齐白石不仅仅是大师。他是神,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偶像、楷模,是此生想都不敢想能接近的传奇一般的人物。可大师不仅坐在了眼前,还待他这般谦和宽厚,那西方仙客的梦,据骆老想来,也是白石老人为安抚一个忐忑青年的拘谨而随口说的吧。命运如此大的惊喜和震撼,给骆老留下了一生都抹不掉的记忆,讲起恩师,他数次哽咽,从他克制不住的情绪里,我不仅读出了他对恩师的感念,还找到了他半生坎坷的影子。
少小家贫、七灾八难,甚至九死一生,用他的话说,什么苦没吃过。可他不抱怨不嫉恨,他记得的都是让他感念的事,哪怕隔了五六十年,那些细节都不会有丝毫的褪色。我原本有些惊讶他缘何能有那样清晰的记忆,我也在等待他讲述一些坎坷的经历,好让我的记录与小标题相配。但他把坎坷都淡忘了,他所经历的磨难都刻在他的肌肤里,融化于他的眼神中,它们如影随形构成他生命的沧桑气质,却独独不在他能讲述的细节里。没有人能忘记过去,他也一样,但他不去记。他摇摇头,不提了,把所有的磨难缩减成一个快速闪过的画面,在极短的欲言又止的瞬间挥手抹去。“越不聪明越快活”,更何况他还有他的世界,有他的王国。
就快九十岁了,他眼不花、手不抖,书画篆刻一样不落。他的生命给了他足够丰富的底蕴,他的作品亦庄亦谐、风格多样,都透着他丰富生命的体验。“半生坎坷半生笑”,那半生的坎坷都藏在半生笑的后面,笑与坎坷对比,才见程度。童心不易得,智慧都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一切“谈何容易”,但“刻石入禅”,自然“一生可口嚼石香”(作品)。——本文作者:李秀娟。来源:2007-2-13
《读者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