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木
核心提示:经过半天时间不停歇的“求职能力提升”头脑风暴,老师凭三寸不烂之舌让大学生掏出全部生活费作学费,少则2000多元,多至9000多元,收钱之后对学生不闻不问……上大、华理工、上理工、同济、金融学院、杉达等多所学校大一新生被骗,从2009年起每年均有发生。而且这家公司已在南京、无锡、上海、杭州、合肥、福州、长沙等众多城市布点,用同样的手法欺骗大学生。因为协议完善,手法高超,学生维权成功案例寥寥无几。
为何这些学生会最终乖乖地把钱款交给这些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这个公司到底通过怎样的魔力,多年来用同样的手段,欺骗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而未受惩处,甚至不断扩张下去?笔者思考前后,觉得可能是如下几点原因导致的。
首先,这些大学生大都涉世未深,对陌生世界缺乏应有的警惕。在后来对那些遭到“洗脑”的同学的采访中就有这样的回答,“老师说话的时候,我不好意思离开,否则感觉很不礼貌;但听他们说了那么久,感觉最后不签协议挺对不起他们的”。如此善良,如此富有同情心的大学生,却因为缺乏应有的警惕心而最终遭到了洗脑。
其次,这些大学生大都出生贫苦,渴望改变家庭现状,内心深处的欲望被别人轻易点穿,很容易就丧失了信任防线,进而被利用、欺骗。我想这并没有错,谁都有欲望,谁都渴望摆脱贫困和平凡,可正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太过强烈,从而遭人利用,被有心之人有机可乘。
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很多时候已经能清醒的面对自己掉入了陷阱,却苦于自己曾经的失误已经签下了一些所谓的“霸王”条款,被拴在蚂蚱上无力回天。其实,对于这样的违法机构哪能具备那么多法律效应的条条框框,我想只要我们再执着一点,是否就能分析个子丑演卯,从而为自己求的解脱,重获新生?
说到这,学校也是有责任的,这些刚入大学校门的,或者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会因为各种原因引起培训机构的注意,当然这都不是善意的。刚入校门的好骗,即将毕业的也好骗,新生因为涉世未深,处处表现的很幼稚;毕业生相对成熟,却因为工作压力处处表现的很焦虑,而这些都是他们容易击溃心理防线的切入点。倘若学校在这方面能多一些教育指导,是否就能减少一些类似事件的发生?
我想违法的事本身就存在着大把的漏洞,为什么我们大学生还是那么容易掉入陷阱?这其中有偶然,也有必然。如果我们在面对未知的时候能多一份警惕,或者在碰到未知状况时已经有一定的心理酝酿,是否就不会那么轻易的上当,也就不会让违法分子的奸计轻易得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