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弟子规首孝悌人生第一堂课习惯 |
分类: 家有儿女 |
你家有子“首孝悌”吗?
文/我心依然
周末在我家小聚,4个家长5个孩子。玩闹娱乐一上午,妈妈们也做好了午饭,摆好了碗筷。因为餐桌有点拥挤,遂喊孩子们先吃,除豆豆外其他4个孩子都已经12岁年纪,到餐厅一看各就各位坐下就埋头吃饭,而我们几个妈妈则顺理成章的站在了孩子身后聊天等待。
孩子们毫无感觉,因为这样太平常了,以前也有这样情况都是这样安排的,目的让他们先吃完下楼玩,我们也好聊聊天。没有一个孩子抬头问问妈妈或者请妈妈入座,继续吃喝聊着。突然有种感觉,孩子们缺少点什么,缺少什么呢?一个妈妈说:“我们的孩子最缺乏"孝"的教育。”一时间得到了公认跟共鸣。
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就开始背诵《弟子规》。为了让孩子记住,我也一同背诵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可见,“孝”是人生开始的第一课。在我们孩子的身上,却找不到“孝”的影子。现在的年龄,跟妈妈顶嘴是经常发生的,妈妈对孩子所做的所有都被认为是应该的,理所当然无需感谢感恩的。这是谁的悲哀?
我们为什么让孩子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仅仅是为了让孩子拓展语言空间,积累知识以备将来的写作所用吗?我很希望听到所有妈妈都说“不”,可是,好像大家几乎忘记了这些经典诵读的真正意义所在。
这是时代的悲哀,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被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捧在了手心里,得到了太多的关注跟爱护。无论什么时候孩子都是我们的中心,是家庭的重中之重。所以从孩子有记忆开始,就认可了自己在家中的高贵地位,毫无感觉的接受这来自长辈们的服务跟照顾。至于回报感恩,是家长们不需要的,甚至不需要孩子对着自己说一声“谢谢”。往往等到问题显现,亡羊补牢为时晚矣。
孩子如同小树,这个比方很老套。我还要这样来比喻,因为记起我们小的时候,往往是不到吃饭的时间就会饿(因为生活困难),可是当妈妈摆好碗筷,姐(兄)妹四人就端坐在饭桌周围,看着做好的热饭菜,却不敢动一下筷子,因为爸爸还没坐下还在忙碌。这样的习惯从我有记忆至今,就是现在回娘家去,也是等着爸爸先开始吃饭,然后喊妈妈一起入座才能吃。70年代的人大多会有这样的记忆,可是为什么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却不在延续这样“孝”的古训?这值得为人父母的我们深思。
我把这样的想法试着说给了儿子听,儿子一听就知道了:“妈妈,你是不是说昨天午饭时候的事情?”呵呵,能够这样反应我还是很感动的,因为儿子觉得自己做的不太好。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做的那么规矩那么尊敬父母长辈都觉得是应当的,而我的儿子紧紧能表达理解妈妈一点就会让我如此的感动?!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孩子尊敬长辈爱戴父母本是最应当做到的,是第一时间就应该领悟的。而今当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长高再也不用低着头去看他的时候,才发现竟然给孩子落下了人生的第一课。
12岁,孩子的很多思维很多行为都形成习惯。急需补上人生的这一堂课,却要付出多少倍的心血!各位看官,你家有子“首孝悌”吗?
欢迎看看我儿子的博客:阿南德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1037736426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