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例析教师期望效应的有效实现(获奖案例)

(2015-12-21 08:42:47)
标签:

体育

杂谈

感悟

例析教师期望效应的有效实现

       人们常说的“皮克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已经被众多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对每个学生适当地利用这些效应,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实现教师的期望效应。那么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会产生多大的积极影响呢?一个“意外”的事件对我触动很大。

    一、案例呈现

在中考体育迎考最后阶段,任课老师往往会锁定一些具有冲击满分能力的同学进行特别鼓励,并针对考试特点额外进行突击训练。最后一次模考前,把一位叫张慧的学生列为冲击满分的行列,但当我在班上宣传发动时却误报了另外一位张智慧。而张智慧在我的印象中,属于身体素质较好而勤奋不够,怕吃苦,过于活跃的,所以我将错就错也把她和其他冲击满分同学一起鼓励一番。记得当时,张智慧没想到我会肯定她,一脸错愕看着我,满脸通红,竭力掩饰自己的激动。当晚在食堂吃饭时,她忍不住坐我身边,支支吾吾地问:“老师,你为什么会认为我能冲满分呢?”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激励的好机会,顺势结合她的特点分析一番,“你是活泼好动,素质较好,就是自控力较差,如果能够肯得吃苦静下心来冲一把,得满分很有希望啊!”让人惊喜的是,在那以后张智慧学习的自觉性、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课上不仅仅很投入地听讲、还积极思考参与交流,课后几乎所有时间都在自觉地练习,完全没有畏难情绪。每次小测验后,她总是主动来请我帮她分析,我也耐心地帮她找出问题,针对性地提供建议,她很认真地听并努力地去调整。此时,她接受能力强和思维灵活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了,也很好地带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在最后的考试中,她竟然真的拿到满分。当她知道成绩后非常激动,冲到我跟前大声说,“刘老师,我终于拿到了满分!

二、案例的分析和启示

对此事我一直在反思。其实我们都知道,如果能够保持那样的学习状态、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很多身体素质同张智慧差不多的学生大概也能拿到满分的,但是他们没能做到而张智慧做到了,原因在哪里呢?

(一)教师的期望效应能激发有意义的学习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建立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认为,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就是不仅仅汲及事实积累的学习,而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对照看,激起张智慧强大练习斗志的动力在于她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得满分渴望,这种渴望促使她能持续高强度的练习。而这种渴望毫无疑问最初是由我的“失误”引发的。我在班上对她的公开肯定、包括在食堂一番对她的情况分析让她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教师期望效应,这种期望效应满足了她“被尊重”、“感到幸福”、“感到优秀”等情感上的期望和需要,使得她能沉溺于练习,全身心投入,做到“专心致志”,让她的练习变成意义学习。杜威也认为,真诚热情的态度是一种理智的力量,一位教师若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教师的“情感期待”会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效率。

(二)全面客观的分析才能形成准确的教师期望

但是反思自己,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对学生的分析,有时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发展能力和水平。我对这位同学的判断在初始时是不够准确的,将她定位于进取心不强、学习浮躁,缺乏吃苦精神,打入不能得满分的冷宫,而我的这种想法肯定会不知不觉在平时的行为、态度、表情中表现出来,影响了她对自己的定位,认为自己不能得满分,所以当我突然在班上公开说她行时,她才会震惊。如果我能够对她观察更细致一些、了解更多一些、分析得更深入一些,看到她的潜力和内藏的进取心,早点意识到激励对她有效,我会早些“行动”,而不是靠这个“意外”来纠正我判断的失误。我在传递自己希望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对高期望和低期望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那么,曾经被我这样的错失良机的同学应该不止一个吧,真是误人子弟了、惭愧。所以,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意对学生全面了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排除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尽可能地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相信学生的可教育性,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希望教育、鼓励教育、激励教育、成功教育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教师的期望应贴近学生的客观实际并有所拔高

换个角度看又有这样一个设问:是不是教师可以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提出无限高的期望目标呢?就是说不管学生的基础、智力状况、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一概而论的提出同样高的期望目标,这样的“意外”会不会也能激励她或他最终达到满分呢?如果张智慧的身体素质只能是一般,并对体育学习的接受和悟性不是那么强,甚至有排斥情绪,也能通过最后的冲刺到达满分吗?实践证明不会的,因为我用如此激励的方法同样对待了其他一些身体素质弱的学生,他们也很努力成绩也取得提高,但对冲满分还是没能到那个层次,甚至于有学生实在因为力不从心而中途放弃了。所以,教师的期望目标既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正确的分析,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长处,形成切合学生实际的期望。过于拔高、超前,超出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教师期望就会因失去现实依据而成为空想,但教师的期望目标又不能停留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上,从而造成教师期望目标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必要张力与冲突,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向更高的目标发展提供动力。

(四)持续的沟通指导和调整是教师期望效应实现的保障

那么,教师积极期望效应的有效实现仅仅靠一两次的鼓励与分析就能实现吗?远不是那么简单。就这位同学的案例来看,她能取得成功,还在于她在后续的练习中,产生了练习兴趣并在一系列的行为中不断感到练习的快乐,还有我对她的持续沟通指导。心理学认为,“兴趣”实际上取决于人“参与”问题的程度。一旦人作为“参与者”解决问题,人总会对求知过程本身发生某种“兴趣”;会采取一种行动趋向,保证得到较好的结果,防止较坏的结果;对一种问题发生深度的执着将引起情绪紧张,而从这种紧张的释放中做出的发现会让人感到“快乐”。这位同学把满分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后,就相当于设置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使得她处于适度的焦虑中,积极投入其中,积极参与能提高体育成绩的各个活动,课堂教学、练习训练等等,从中感受到体育学科的魅力,在每次小测验后主动找我分析,就是对自身练习状况不断主动反思调整,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从而及时纠正,这些行为使她不断获得解决一个个问题的成功感,不断得到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在最后的测试中得到最大的肯定,焦虑的情绪得以最终释放,感受到了莫大的成功喜悦。而我对这位同学期望实现所采取的后继性措施,是立足于对她具体的学法的指导和知识技能的训练,从课堂观察、到答疑指导、到测试分析等等,同时,在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让她伴随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她能积极主动地内化和实现我的期望。如果脱离这些,再美好的教师期望都将变得抽象和空洞,其效应的发挥就会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教师期望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期望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中。要合理地分解教学目标和期望目标,采取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目标。特别是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其目标的分解和实现,尤其需要深入细致的帮助。每个学生都会因目标的完成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所以要学会欣赏每位学生的成功,与学生一起共享学习的快乐,从而形成师生间相互信赖和激励的良好期望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教师的期望目标也随着学生发展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努力实现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