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工艺美术:殷商古都文化的奇葩
(2014-10-24 07:55:47)
标签:
股票文化河南工艺美术非遗河南民俗 |
分类: 乔老爷非遗乱弹 |
(煮酒中原122壶)
安阳会丰、宇翔二人为家乡编撰了一本《安阳民间工艺美术荟萃》,将电子稿传来,嘱我为其作序。近四五年来,为调查浚县正月庙会、豫北剪纸以及其他工艺美术情况,每年都要到豫北走几趟,见识了很多安阳的工艺美术作品,认识了不少民间艺人,也结识了很多位像会丰、宇翔这样基层文化学者。“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櫵人”。看了该书的目录,方知自己知道的很少很少,他们二位才是专家。虽如此,对于安阳的工艺美术,近几年也颇有些认识和思考,藉此机会撰写出来,回报给安阳的民间艺人和乡土文化工作者,以此共同探讨。
一、 为安阳工艺美术正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因为“工艺美术”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使用起来的,至今理论界对其定义和分类意见尚难统一。我比较赞成《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工艺美术是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特性的造型艺术(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1991年1月第一版第139页)。而对其外延和分类则流行有多种标准,莫衷一是。
手工艺是与工艺美术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又称手艺。在农耕社会里,农业和手工业是基础,流通靠商业。手工艺和工艺美术两个概念,有异有同,外延交叉,犹如两个相交的圆。手工+艺,强调手工劳动和艺术造型。它不但包括常说的陶瓷、骨雕、玉雕、石雕、木雕、泥塑、面塑、刺绣、木版画(木版年画、灯笼画、扇面画)、雕版印刷、造纸、编扎、服饰、金属锻造镂刻、印染等,也包括生产、生活用品,如农具、家具以及祭祀用品,甚至烹饪和食品制作也是手艺。工艺美术包括手工制作和机器生产的工艺品,手工艺是排斥现代机器大批量生产的规格化的工艺品,很多生产和生活用品是难以归入手工艺范围之中。
民间工艺美术和宫廷工艺美术也可以称为民间手工艺和宫廷手工艺。这对概念是按照工艺美术的社会属性来划分的,民间是相对于宫廷而言,如民窑、官窑。在封建社会,宫廷则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手工艺人,开署设局,兴办作坊,不惜工本把工艺美术推向极致。现今的众多国宝级文物都是历代皇家贵族的作坊制品。但是宫廷艺人多数都是从民间征集来的,宫廷技艺也会从宫廷流向民间,因为战争和朝代更替,造成大批手工艺人流落各地、流落民间。不管是从民间——宫廷,还是宫廷——民间,说明民间工艺美术和宫廷工艺美术具有互通的特性,不是截然划分开来的。官营工艺美术也应包括在宫廷工艺美术之中。
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工艺美术,这是按照历史发展划分出的概念。传统者应是民国以前就有的,而且是相当成熟、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的,如瓷器和丝绸。即便是小品种,也需传承百年以上,最少历经三代。中华民国(1911)建立以来的工艺美术,有人合称为近现代工艺美术,或概称为现代工艺美术。还有人将其细分为近代工艺美术(1911——1949),现代工艺美术(1949至今)。《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将中华民国(1911)建立以前称为“古代”,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即从1912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1949年称为“现代”,1949年至今称为“当代”。
特种工艺美术,又称特种工艺。这是20世纪20年代才兴起的行业叫法。特种者,一是指材料贵重,如金银、珍贵木材、象牙、稀有玉料等;二是指技艺复杂,造型及风格富丽豪华;三是指用途,如作为国礼、出口换汇。特种工艺美术是从宫廷工艺美术演变、发展而形成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传统工艺美术的精华,极具收藏和投资价值。
说了这么多从概念到概念的虚话,是要回到实地上,回到本题——安阳工艺美术上。安阳是个地名,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安阳的行政区划历朝历代屡有变迁,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账单。狭义的安阳,一般指安阳城区和近郊;广义的安阳,则包括其所属县(市)、区。会丰、宇翔这本书名中所称安阳,是广义的安阳概念,包括现今安阳市所辖城市区以及林州、安阳县、汤阴县、内黄县、滑县五县市(滑县从2011年起为省直管县,行政上不再隶属于安阳市管辖了)。本书所收安阳民间工艺美术,既包括民间的和宫廷的,也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甚至将内黄农民画也扩了进来。
工艺美术是个文化概念,也是经济概念。文化概念、经济概念和地理概念叠加起来,成为文化地理、经济地理概念。如开封汴绣、禹州陶瓷、洛阳唐三彩,再大点如北京工艺、扬州工艺、苏州工艺。但安阳工艺能否成为专属名词、特指概念呢?至少目前还不具备条件。
安阳是殷商故都,是我国八大古都之首。盘庚迁于殷,历8代、12王、254年。殷墟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商是有文字(甲骨文)记载的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信史”,才能称得上是“文明”。夏代是传说中的朝代,尚未发现当时有文字,只有后人的记载。以甲骨文、青铜器为标志的殷商文化是中华的元文化、源文化、根文化。殷商古都文化圈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尤其不能以用现今的行政区划去束缚,应大致划分出一个轮廓比较清楚的范围:北至漳河,南达淇县,西抵太行山,东至黄河。安阳县是其核心区域,周边林州、汤阴、鹤壁集、淇县、滑县、浚县、濮阳县、范县、台前、清丰、内黄诸县市,是文化密集区。这种划界是否符合实际,尚需历史文化大家核是。如以殷商古都文化圈为背景来写安阳的工艺美术,是将工艺美术叠加于文化圈中。如果以安阳现今行政区域来讲工艺美术,那就是安阳的工艺美术了。
二、为安阳工艺美术寻根溯源
历史悠久是安阳工艺美术的最显著特点,而其源头是殷商。大量殷墟考古发现向世人证实、展示了这一点。安阳工艺美术深受殷商古都文化的滋养,是安阳古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安阳工艺美术脱不开殷商古都文化,殷商青铜器、玉雕、石雕、陶器、骨器、兵器、甲胄、车辆是安阳工艺美术的直接源头。
据挖掘报告显示,殷墟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考古发现其中不但有王陵、都城、宗庙,还有密集的居民点和大批手工作坊遗址,其中有铸铜遗址、制骨遗址、制陶遗址,铸铜、烧陶、制骨被称为商代三大手工业。1959年至1984年,在安阳铁西苗圃北地发现的铸铜遗址中有3000多块陶范碎片,可以看出所铸造器物种类多、形体大、纹饰细微。复原炼铜坩锅碎片,能够领略到当年冶铸的水平,坩锅容积大的直径83厘米、厚3~5厘米,壁胎用拌草泥盘筑,内壁有“烧流”,有的还粘有铜渣。小的坩埚一次也可熔铜10多公斤,还有直径1米的炼炉。殷墟出土了数千件青铜器,品种、样式繁多,有鼎、鬲、爵、壶、盘、盂、尊、簋、觚、卣、觯、斝、觥、甗、甑等,还有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说起青铜器,首推司母戊鼎。此鼎为1939年春武官村村民在古柏树林中发掘出土,鼎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32.84公斤。司母戊鼎在殷墟青铜器中形体最大、份量最重,从工艺上讲形制庄重、纹饰精美,周身布满了繁复重叠的雷纹、龙纹、饕餮纹饰。经化学分析,司母戊成分是由铜、锡、铝三种金属元素熔化而成。司母戊鼎代表了商后期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水平。殷商青铜器制作工艺并没有失传,现今安阳的仿古青铜器制作工艺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博古斋主赵乾民用石蜡法成功仿制出众多殷商青铜器。
玉器在殷墟考古中多有发现,其材质和造型以及精美程度,可以与青铜器相媲美。1976年春发掘的妇好墓中,在近2000件随葬器物中单玉器就出土了755件,有玉圭、玉壁、玉环、玉媛、玉块、玉盘等礼器,有玉矛、玉戈、玉钺、玉刀等仪仗,有玉斧、玉凿、玉锛、玉镰玉纺轮等工具,有玉臼、玉杵等生活用具,有玉笄、玉镯、玉坠等大量装饰品。在装饰、镶嵌玉器中形象众多,有27种动物形象特别引人关注,诸如虎、象、熊、猴、鹿、马、牛、狗、兔、羊、鹤、鹰、鸱鴞、鹦鹉、雁、鸽、燕雏、鸬鹚、鹅、鸭、鱼、蛙、鳖、螳螂、蝉等,还有龙凤怪兽,造型生动、姿态优美、线条流畅,当时已掌握“俏色”工艺,在地下埋藏3000多年之久后仍然光泽晶莹,说明商代的琢玉工艺已达到极高的水平。单一座商墓中就出土这么多的随葬工艺品,说明当时的手工作坊规模非常大。据行家估算,按商代当时的技术手段,单一件小小的玉饰,也得一个奴隶匠人几个月乃至数年的工夫制作。
石雕在殷墟中也有大量发现。在妇好墓中发现的63件石器中,有礼器、乐器、工具以及动物石雕。1950年发掘的武官大墓中,发现了一件虎纹大石磬,材料为青白色大理石,长84厘米、宽42厘米、厚2.5厘米,上面所雕虎纹线条刚劲、形象雄键,敲击声音清越,有金属声,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大型乐器。石雕在安阳一带绵延不绝,距安阳不远的浚县屯子,其石雕技艺远近闻名。林县的石板房,称的上是民居建筑样式的典范。林县人能盘山绕岭雕琢太行山,建成红旗渠,是清宫中那座七吨重的“大禹治水”玉雕所无法比拟的。在安阳县也有数条长度、规模及其建筑难度不亚于红旗渠的人工水渠,石匠的贡献是巨大的。
骨器和骨雕。1958年,在安阳北辛庄南地发掘出一座制骨作坊遗址,出土骨料和半成品、成品500多件,还有一批铜质工具。妇好墓中发现3件象牙雕刻。不但造型奇特,而且雕饰繁缛,显得豪华富丽。
在殷墟中,不但在王宫外圈发现有手工作坊,在宫殿近处也发现有铸铜和制骨的手工作坊及其遗物。我们推测:如果是为了便于监管而就近设置这些作坊,那么很可能在殷商时代就有了宫廷手工艺和民间手工艺的区别了。
在河南,仰韶文化中的彩陶鹳鱼石斧缸被称为是中国美术的最早源头。在安阳,殷墟古都文化中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骨器,有实物、有作坊遗址、有甲骨文记载,不但是安阳工艺美术的始祖,也是中华工艺美术的一个源头活水。
三、安阳工艺美术魂魄之所在
如果殷墟铸铜、雕刻、烧陶、制骨是安阳工艺美术的历史渊源的话,那么《周易》则是安阳工艺美术的精神之源泉、思想之魂魄。
商纣王将周文王拘禁于羑里城(今汤阴)七年,文王被囚之中并没有闲着,他将伏羲先天八卦演绎为六十四卦,为其定名、释义,被称为“后天八卦”,其一套理论体系被后人逐渐丰富,形成《周易》,被誉为“万经之首”。周易的核心就是“易”,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与运动之中;是阴阳、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史传在《周易》之前,安阳还流传一部《归藏易》,是由黄帝编撰、而由傅说发展起来的。傅说本是一名奴隶,居住在林虑山(今林州境内),被商王任命为相。他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发展、发挥了《归藏易》,使其体系化,培养了众多“贞人”(占卜专家),将《归藏易》直接应用经世治国的实践中,参与了商王朝的重大决策。这些在甲骨文中都有记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甲骨文就是《归藏易》的应用版,而《归藏易》的应用也促进了《周易》的产生。
《周易》文化是殷商古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影响着安阳文化,渗透进安阳人的血液之中,在安阳工艺美术中无处不显露出易理。汤阴一带传统民居窗户形制为方形,多为5格×5格的方窗棂,民间流行方窗花,当地称为“窗亮”。方窗花讲究稳定、平衡、庄重、大器,构图阴阳对比显著,在视觉上有动感、有冲突感,但是它也不张牙舞爪、狂放不羁,粗壮的外框使其端庄、端正和平衡。剪纸中的刀法名称就直接用阴阳命名,阴剪和阳剪。阴剪中有阳剪,阳剪中有阴剪,达到阴阳对应,而终致阴阳平衡与和谐。汤阴方窗花的艺术风格就源自《周易》的阴阳理念,土生土长。
四、安阳工艺美术之文化经纬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在殷商时代不但是国之大事,也是民之大事。商人祭天、祭地、祭祖先,在甲骨文里面有很多祭祀的记载。殷商青铜器、玉器、石雕中重量级、国宝级的器物,都是礼器。殷墟里的人殉坑更让现代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我们剥离开殷商祭祀中迷信、残暴的外衣,会看到祭祀的核心内容是礼仪。礼仪是文化、是传统,是维系血脉、族脉、国脉的纽带,是社会的秩序。安阳人至今厚礼重义。安阳工艺美术受殷商古都文化滋养和浸润,其中渗透着浓郁的仁、义、礼、智、信的理念。传统民居垛头砖雕中,多有德、寿、福字样。老字号牌匾上,德、义、信、仁几个字出现频率非常高。祭祖习俗在安阳盛行。祭祀供品制作在安阳成为一个产业,很多祭祀供品是精美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纸扎又称彩扎,是殷商祭祀的遗风遗俗,殷商用活人、活马、活羊、活狗祭祀,今人用纸人(金童玉女)、纸马、纸羊祭祀。殷商陪葬青铜器、玉器、石器、骨器,今人火烧纸扎旌楼、纸扎轿、纸扎聚宝盒、纸扎摇钱树,甚至纸扎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我们透过笼罩在纸扎上的迷信外表,会认识到祭祖的核心价值是对先祖的敬畏和认同,对家族血脉延续的企望,对子孙后代幸福、平安的希冀。世人慎终追远的美好心灵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一个层面至今仍然具有现代社会意义。曾有一位民间陶瓷艺人对我讲过这样的话:“你别看有些人恁牛逼,你问他知道他爷他老爷叫个啥他知道不?你问他知道他家祖坟在哪他知道不?”是啊,这话问得很有深度,如果一个人连祖宗都忘了(数典忘宗),不爱自己的祖先,他还能爱国家、爱民族吗!
近十年来,我一直走在“采风中原”的路上,每年都要走访十几二十几个县,结识了很多乡村的文化学者,也可以称他们是基层文化学者。他们是当地通,他们以弘扬发展地域文化为己任,数十年扎根基层,含辛茹苦、走乡串户,成为民间艺人的贴心人。他们也都有文化、有理论素养,所以写出了不少好文章、好书。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吃苦耐劳、他们的牺牲精神让人感动。我坦言:我的许多素材,就是从这批基层文化学者手工“二传手”接过来的。安阳刘会丰、王宇翔就是这样的基层文化学者,是我结交多年的老朋友。在浮躁逐利的当今社会里,他们二位还在做田野调查,还在孜孜不倦爬梳家乡的民间工艺美术,难能可贵,精神可嘉。安阳的工艺美术就地取材、种类繁多,安阳殷商古都文化圈中的工艺美术更是璀璨,远不是一本书、两本书所能囊括得了的。但我相信,会丰、宇翔他们通过本书为家乡工艺美术和民间艺人著书立传,这本书会成为他们的一座丰碑。
乔台山
2014年8月15日于七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