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行草书法欣赏

标签:
王铎中国草书书法艺术二王杂谈 |
分类: 书画学赏 |
王铎行草书法欣赏
有明书法推第一——论王铎及其书法艺术 |
作者:赵宝琴 http://img843.ph.126.net/IMGcLAWJy7p8WTNSkG5myQ==/879890777199218344.jpg |
中国的艺术传统和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先哲智慧的结晶。中国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奇特的艺术。书法艺术在数千年继承、发展及开拓、创新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位又一位杰出的书法大师。在明末清初的书坛上,就有一位最具个性,独领风骚的书法大师—王铎。 王铎,字觉斯、觉之,号篙樵、石樵、痴庵、雪山。别署烟潭渔史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 592),卒于清顺治九年(1652),终年61岁。今一般谓为河南孟津人。然王铎的先世本是山西太原的望族,自从王铎的十世祖王成始由山西太原府的洪洞移居洛西,遂籍河南。在太原市晋祠博物馆珍藏的王铎行书作品中,其落款为“洪洞王铎”。此款在王铎一些书法作品中常可见到。 《山西通志》中,道光、光绪亦皆谓之为洪洞人。洪洞王氏为大姓,王铎当是徙居于孟津者。明崇祯十二年(1640),王铎48岁曾书一条幅,回忆其年轻时过中条山到河东书院登高远望之事,称“尧封”为“吾乡”,为其原籍洪洞之确证。王铎经筵讲官等职,崇祯十七年(1644)攫礼部尚书。时清军攻陷北京,未能就职。清兵入关后,至南方任福王弘光朝东阁大学士。顺治三年(1646)仕清,为《明史》副编修,后为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病逝于故里,赠太保,溢文安。王铎博学好古,不仅工诗文,尤擅书法绘画,以书法闻名于世。他的书法功底极深,数十年,遍临魏、晋、唐、宋名贤书迹,诸体悉备。他注重学习传统,认为“书不宗晋,终人野道”。楷书师法钟繇,又学颜真卿及柳公权,笔力洞达,既端正庄重,又显灵气俊逸。行书草书最为世人所重。行草书宗法“二王”,后得力于宋米芾,其手卷苍劲跳跃,布势连绵,变化神出。六尺到丈二长条巨幅立轴,写来得心应手,一气呵成,雄健悠肆,骨力畅达,运笔浓淡虚实变化多端,不见端倪。其师承与董其昌相近,但两者却形成截然不同的书风。董书尚柔媚秀逸,以韵取胜王书则以苍郁雄畅见长,以力取胜。他长于布局取势,章法奇特,为明未清初在草书上最具成就的书家。他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书家一道,提倡取法高古,开展复兴书坛的活动,一扫明末书坛因循守旧之气。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神笔王铎”之誉。 王铎生活在明清之交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江山易帜的特殊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他充满矛盾而苦难深重的内心世界。而这一切同时又激发了他的杰出的艺术创造性。 王铎书法风格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正如孙过庭所说:“初学分布,但求平书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复赶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勺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陪老。”王铎曾言:“余于书、于乙诗、于文、于字,沉心驱智,割情断欲,直思跤彼室奥,恨古人不见我,故饮食梦寐以之。”只我们由此知道王铎对书学的痴污迷达到何等程度。王铎出生在冷一个中小地主家庭,少时家道中落,苦读寒窗,自幼酷爱书三法,十三岁始专攻王羲之《圣教序》,自言“临之三年,字字逼肖”。十五岁时他能钻精《兰亭》,对“二王”“饮食梦寐之”,
甚至做到临“二王”“如灯下取言影,不失毫发”。以后也始终以井“二王”为其书法渊源。18时,己进河东书院就学28岁书写的《吴养充先生并孺人张氏墓若表》,即一本右军行楷的规范,三是目前所见王铎最早的书法作品,用笔圆厚遒劲,楚楚可观。豁29岁作行书《唐诗轴》;31岁之才经殿试而获仕进,至京师供奉翰林。内府秘藏多所阅研,他独宗羲献,推崇颜米,从“二王”的神韵和创造精神中得到了极大的启悟。青年时代的王铎,由于受到明末个性解放思 在34岁至36岁时,他仍作《险王羲之修载帖》,为思玄先生书们隋王羲之瞻近帜轴》及一些草书帖轴。这个时期,王铎以忠实原作,学习博览为主。崇祯元年(1628),王铎37岁,他的拟山园建成,作《成拟山园》五言律诗一首;又自作行书《五律诗轴》。从王铎40岁书写的《手启》墨迹看,已稍有个人面目。月n
JZ生「牛才份完韶护不1委宁J吉广」卜心信~知l、;1而宣;7高厂二E由,健d仑匕生巧,矫若游龙,翩若惊鸿。如43岁行书《郑谷华)山作》条幅,锋芒毕露,酣畅淋漓。正如傅山先生论 王铎在54岁降清之后,自然要被世人轻视甚或唾弃。然而,虽然他身为贰臣,政治上“大节有亏”,但书法声誉却未减。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云“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也就是说他在中国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是无法抹杀的。此实为中肯之祠。政治上的无所事事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大为改善,伴随着王铎七年的余生,同时也使他得以有充裕的时间集中精力投人他所酷爱的书法艺术中。一系列气吞千里、前无古人的巨幅立轴就产生于这一时期,优秀的横卷也不乏其数,其创作仍以前述个人艺术风格为基质,但更为酣畅、自如、精粹、超拔。如行书作品《书画虽遣怀文语轴、》《题画三首之一轴》、《为宿松书诗轴》等,草书作品《愉王羲之蔡家宾贴》、《白王献之省前书帖》、《陆阁帖》、《备王昙首昨服散帖》与王铎五言律诗草书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书法纵而能敛,大巧若拙,以使转纵横为形质,以点画狼藉为性情,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清代书法在其前期完全是沿袭明代摹古的“帖学”道路。书家出于对故国的眷恋和身世的哀痛,有倾池积悻的要求,这便决定了他们在艺术旨趣上要走与清统治者不同的道路。他们崇尚表现,追求独特、倔强的意趣。因此,作品个性强烈,笔法、结构都很奇崛。他们的革新,在明末至清代300年间影响虽然有限,但从今天来看,其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仍是很有生命力的。 王铎的传世书法作品,散见于国内外著名博物馆以及个人手中,数量众多。仅笔者所见,总数在百件之上。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临帖,一是诗文应酬。但临帖与创作贯穿在王铎书法艺术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中。王铎所临之帖,绝大部分是《淳化阁帖》中的羲、献诸帖。上及张芝、钟葱、下至南北朝诸名家,以及唐、宋诸家法帖。王铎与《阁帖》可谓是朝夕相处,爱不释手,形影相随。他自己曾说“《淳化》、《圣教》、《褚兰亭》,予寝处焉”(《宋拓《圣教序》笺跋)。顾复《平生壮观》亦载:“闻其临《淳化阁》数部,非功力如此焉能精妙如此。”可见《淳化阁帖》对他一生之影响。王铎自定日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他能继承传统,又能博取众长,取精用宏,其草书在不失“二王”法度的同时又渗人张旭、怀素的气象,把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临帖中加上创作的发挥,每一件临帖都不失为一件好作品。从中可见其用功之 明代书法家黄道周曾称赞道:“行草近推王觉斯。觉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康有为也给他以决很高的评价“宋人讲意态,故行草甚工,米芾得之,写后世能学之者,惟王觉斯耳。”王铎临《阁帖》的显赶著特点,便是好以连绵草形式临习张芝、二王法书,叁如临王羲之《秋月帖轴》、《不审清和帖轴》与天启七七年(1627)《参朝、瞻帖轴》及顺治二年(1645)((l喻久古法帖轴》等。这批作品纵横挥洒,一气书来,极为 行书,相传为汉末刘德升所创。早在一千三百年前孙过庭曾在书谱中告诫人们“趋变适时,行书为要”,真是一项震古烁今的预见。南宋姜夔认为行书“以笔老为贵,少有误失,亦可晖映”。被书坛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在王铎先生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他对王羲之仰其人,更慕其书。王铎的行书,径取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与专攻王羲之《圣教序》,同时也学习王献之。我们认为王铎行书可以说是“二王”的正宗遗绪。王铎行书浸润“二王”、米带,既有“二王”的秀逸,又有米莆的洒脱跌宕,其书法纵横驰骋,笔力雄健,线条方圆兼备,墨色由浓及淡到枯,层次丰富,行笔走势连贯,字忽大忽小,笔画忽粗忽细,自然率意,无做作之态。起笔、收笔及运行中,轻重、顿挫、起伏变化较大。结体连笔较多,章法错落有致,具有苍郁雄畅之态。 中国草书艺术经历了不断发展变化的两千多年。行草书的发展至明清之际,各种创作表现技法均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王铎正是这种具有创造性的古典草书的集大成人物。其行草初学“二王”,甚得笔意,后又受米莆、颜真卿、张旭等人的影响,终于人古而出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明代中叶后浪漫主义书风的影响下,他以自己的胸臆化古法于笔端,线条遒劲苍老,艺术风格具有个性特征。以他的线条与明代另两位草书家徐渭、祝枝山作比,则他的遒劲既有异于徐渭的粗放,也有别于祝枝山的生辣。明末清初的草书,大都纵笔以取势,可是王铎运笔,却是纵而能敛。因此,他的草书,既痛快,又沉着,以沉雄顿挫为主体,以飞动变化为用,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当时,在书坛上涌现出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变古出新的书法家。他们以行草彪炳书史,把行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而其中艺术成就最为卓著者,又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则首推王铎。王铎书法以排山倒海之力、横扫千军之势、雄强豪迈之书风,总领群芳,名重朝野。 王铎的草书对国内外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在他的草书中有一个独特的“一笔书”,即连绵草。王铎的连绵草书在排比与穿插中,在左揖右让的关照与回护中,他的力度表现与气势表现是第一流的。当然,力与势都指向作品的大趋向、大感觉。王铎连绵草书适宜于六尺以上至丈二的长条巨幅立轴,一般不适宜为斗方册页与手卷、扇面,但他却能坦然作草书于手卷、扇面等,在每个连绵节奏中,都展示出一种精妙的节奏,还有变化多端绝不雷同的运锋,干枯浓润、迅捷迟缓、方折圆转的变化。每个变化的线条似乎都极为有序。他的技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清的地步。我们看王铎的大幅连绵草书有一种气势磅礴之感,有如我们看徐渭或傅山的大狂草一样。如((l临王羲之秋月帖轴》为右军变法后的典型书体“今草”。王铎却运用唐代张旭、怀素以后才出现的狂草笔法临写,除了草法基本相同外,其笔势一落千丈,运笔悠肆而起伏。他在临帖时注意墨法,他蘸墨往往很饱满,一经落纸,墨向四周自然晕化。每个字用墨很重,渐次枯燥,直至墨尽,重新蘸墨。通篇墨色浓淡参差,燥润相映,很有韵致。王铎写狂草,显然是时代使然。他说:“凡作草,须有登吾篙山绝顶之意。”所以,王铎在临王帖之时,几乎也在用自家之法,但在艺术上能不随时俗,在赵、董书法风靡之时,自创一格。这正是王铎学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勇于创新的精神所在。 在王铎草书中有自创作品如《书商丘道诗》(开封市博物馆藏),此草书运笔为重,一点一画力求坚而浑。其宗法颜鲁公,得厚重沉雄腕力,学米莆则能摇曳生发奇姿异态,且将“二王”流荡优美的韵致贯彻始终,取法既高,出手亦不凡。他起笔陡峻,行笔充实,转笔畅达,落笔大胆果断,方圆尖诸法兼备,刚柔互济,自然生韵,收笔时更是一种力量的表现。此轴是王铎学识、功力、胆识、气魄相结合的艺术结晶。又如山西省博物馆珍藏的《游房山寺诗》。此草书轴风格独特,其运笔以方、圆两种笔法挥洒,行笔节奏明快,字与字连断自如,用墨浓淡相间,墨色富有层次变化,枯实互应,点画错综,结体长于易位,险峻挺拔。章法或东倒西歪,或头重脚轻,大小错落,笔势稳健,放而能收,纵而能敛。行间的呼应更为精彩,就此幅而论,第一、二行留白较大,显得疏朗,第三行与第二行之间较紧些,加之款跋密集,整幅气势以中偏左,给人的感受却疏不见疏、密不见密。此类作品在他众多的草书条幅中屡见不鲜,亦是他独有的风格。王铎草书还有在河南博物院、上海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等珍藏的《喻王羲之蔡家宾帖》、《节临玄度帖》、《临阁帖》、《不审定何日帖》等。草书条幅,多为55岁后所临帖,可谓人书俱老,故能自出胸臆,在撷取张芝、“二王”的纵放、狂逸的写意书风与受唐宋之笔煮影响的同时以不经意的急速书写为契机,以求意料之外的视觉效果。这些作品蒸首先给人的深刻印象是其连绵不断、一气流注的强 王铎的书法不仅在中国出现了“王铎热”,而且手在日本与南亚“王铎热”也越来越高涨。日本有的书旦家甚至提出了“后王(铎)胜先王(羲之)”的看法。王铎书法对日本影响较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又后,在日本流行着一个现代日本书法派系“明清调”。这个派系以宗法王铎等明末清初的书风而得名。在日本明治、大正期间,王铎等书家被《书道及画道》岌杂志以及吉田苞竹的《碑帖大观》等出版物屡次介绍宣传,使他们在日本书法家的心目中地位甚高。日本的过本史邑、广津云仙、村上三岛、木村知石等书法家们都对王铎、张瑞图等人的作品进行认真研究,至同时进行临摹。有时他们以试验的心情进行创作。一次,村上三岛在日本书道报国会展上把取法于王铎书风的作品展出时,得到日本书坛权威人士迁本史邑的鼓励。在王铎大幅书法作品的影响下,由用原对裁的四尺宣纸写条幅变为用九尺长条幅作书。以“明清调”为首的新时代的书法运动在日本得到迅猛发展,成为统领日本书坛的主流。 王铎所流传下来的数百件书法作品,既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又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同时为中华民族书法艺术宝库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王铎的书法作品,现已被国内外有识之士与越来越多的书法爱好者所喜爱。以他的作品为书法之楷模,借鉴他的书学与艺术作品的成功经验,同时吸取中国古代优秀书家的营养,进而促进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繁荣,这正是王铎书法与艺术的价值所在。 (作者系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
http://s12/middle/5ee3efcaxa9a9e05a2f5b&690
http://s16/middle/5ee3efcaxa9a9e069708f&690
http://s7/middle/5ee3efcaxa9a9e078c156&690
http://s3/middle/5ee3efcaxa9a9e087fec2&690
http://s5/middle/5ee3efcaxa9a9e0973144&690
http://s12/middle/5ee3efcaxa9a9e0a6672b&690
http://s14/middle/5ee3efcaxa9a9e0b5c02d&690
http://s14/middle/5ee3efcaxa9a9e0c4f83d&690
http://s8/middle/5ee3efcaxa9a9e0d44c17&690
http://s12/middle/5ee3efcaxa9a9e0e38fbb&690
http://s16/middle/5ee3efcaxa9a9e102114f&690
http://s15/middle/5ee3efcaxa9a9e111461e&690
http://s3/middle/5ee3efcaxa9a9e1207ee2&690
http://s12/middle/5ee3efcaxa9a9e12fdabb&690
http://s15/middle/5ee3efcaxa9a9e13f175e&690
http://s11/middle/5ee3efcaxa9a9e14e5fda&690
http://s5/middle/5ee3efcaxa9a9e15d9384&690
http://s3/middle/5ee3efcaxa9a9e16cc7b2&690
http://s16/middle/5ee3efcaxa9a9e17c150f&690
http://s10/middle/5ee3efcaxa9a9e18b49d9&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