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苹果手机输入“击沉”,后面会自动跳出“中国”,输入“追随”,会自动跳出“美国”,苹果手机想干什么?昨天,人民网官微辟谣了。因为现在的智能输入法都有记忆功能,会将热搜的词组自动匹配起来,所以,当3月份的新闻“阿根廷击沉中国渔船”成为热搜新闻时,“击沉 中国”便被自动地匹配到了一起。这篇辟谣文章没有解释为何会出现“追随美国”的匹配现象,但指出了“灭掉日本”的热词组合。尽管有这样的权威媒体辟谣,谣言却依旧存在。
另一个官微前些天发文揭露了网络的“高级黑”现象,即一部分人打着爱国的旗号散布煽动性的谣言,唯恐天下太平。这些人真的是别有居心吗?知我君(自我的成长,growourselves)想不明白,为什么谣言会如此猖獗呢?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容易相信谣言,传播谣言呢?
怀着这样的不解,知我君找到了奥尔波特等人合著的《谣言心理学》,决定好好研究一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美国人才是制造和传播谣言的大拿!仅1942年夏天,美国就收集到1000多种谣言,而且其中三分之二是怀有敌意的。其他影响极大的谣言有:珍珠港事件的各种传闻,希特勒将于1942年圣诞节前后死亡,500名陆军妇女队员非法怀孕被秘密遣返,苏联对日宣战是以原子弹秘密为交易的,日本天皇在宣布投降前曾秘密到访美国……
作者这样论述道:“在大多数事情上,我们都是非专业的,谣言就因此而产生。抵御谣言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对所有道听途说的描述持普遍怀疑态度。”仅从这一论断就可以想象出禁绝谣言的困难程度。所有的谣言都具备重要性和含糊性,因为与我们的自身利益或个人感情密切相关,所以重要,因为没有切实可靠的消息来源而含糊不清。而这恰恰是谣言得以快速传播的因素。
可以根据这些因素对谣言进行分类:速度、周期;涉及的主观因素;背后的动机;社会影响的好或坏;传播范围;内容的新旧;有可能真实和不可能真实;长期持续和短期存在的。拉·比亚和法恩斯特沃在1936年的一项研究中指出:“传说就是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口头遗产一部分的谣言”。这样一想,真是细思极恐——我们的头脑中存在大量的传说,大量的谣言啊!苹果砸到牛顿头上,启发他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个故事就是一个谣言,牛顿第一次说出这个故事是在他去世的前一年,距离传说中被苹果砸头事件已经过去60年。其他关于爱迪生、爱因斯坦、华盛顿等等的传说,也都说谣言。
据说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因为坐牢时遇到一个到过中国的商人,所以编造了《马可·波罗游记》,使得当时的很多欧洲人真的认为中国“遍地都是黄金”。多么可怕的谣言!
为什么会有谣言出现呢?客观的原因是,当我们转述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地简化那些自认为不重要的信息,不自觉地强化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信息,并且赋予这件事特殊的意义。夸张、虚构、凝缩、习俗化,这是一则消息被歪曲成谣言的客观模式。虽然是主观的过程,但因为缺乏主观意愿,所以称为客观原因。除此之外,人为地有意地制造谣言、传播谣言的行为的确是存在的。比如,古罗马时期的谣言让皇帝十分头疼,于是就专门派人进行监察,发现不利于自己的谣言时,可以想办法回击。公元64年的罗马大火据说是当时的皇帝尼禄亲手放的,而且还为此赋诗赞誉,这样的消息传出,自然是群情激愤,然而,尼禄很快有了对策,他宣称大火是基督徒放的,于是,民众相信了。
最让人意外的是,一向被看作冷静理智的代表的德国人也会传播谣言。1925年,德国汉诺威流传吃人恶魔的谣言,说是有人杀了24个孩子,然后卖肉卖掉了。据说,汉诺威的人从此都改吃素了。原因?当时的德国经济近乎崩溃,社会乱成一团糟,哪里还有理智的生存空间!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理由不也是谣言吗?可怕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