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意志力是怎样形成的?

(2013-05-03 14:30:57)
标签:

观念网

软格教育

教育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意志力是怎样形成的?

意志是有指向性的意识形式,意志力是这种意识所能释放的能量大小的衡量。通俗地解释,你想要做某件事,于是你就做了,并且,你做到了,这就是你的意志力的体现,同样,你不想再做某件事了,于是你就不再做了,这同样是你的意志力的体现,趋(想做)、避(不想做)是意志力的最基本的两个向度。

    理解一个概念离不开想象力的运用。一个人做了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被叫做意志力强大呢?水滴石穿,持之以恒,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理解。但我们不该止步于此,我们要想象和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很容易就明白一个道理,水滴石穿需要三个条件,一个是要有水,一个是要有重力,一个是要有石石就是目标,水就是工具、方法、行为,而重力就是意志力。关键是什么?关键是重力。重力为什么存在?因为存在万有引力场。仅仅是目标不足以让我们放弃其他选择,所以我们要给这个目标创造一个背景,也就是实现目标的意义,这样的意义足够强大就会对我们产生足够的引力!还不够,因为必须有一个引力场存在,这个引力场对应人的心理场,也就是人的观念,其中观是起辅助作用的,念是起关键的主导作用的,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有一个念头,然后从“观”那里获得无数的念头支持这个念头,一个场就出现了。比如,我要增强我的意志力,这个念头需要很多的念头支持,然后才会形成一个力场。假如这个力场是混乱的,有很多念头相互冲突,你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对于人来说,“重力”就是人的需要,人都是在需要的驱动下采取行动的。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有机体的内部平衡状态经常会被打破,这时有机体就会要求恢复平衡,如渴了就需要喝水,冷了就需要穿衣御寒等,这就引起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当旧的需要得到满足,不平衡消除之后,新的不平衡又会产生,人们又会为满足新的需要去追求新的对象,所以,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分为两种,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人的成就大小和意志力强弱都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产品的需要,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物质产品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审美的观念;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还得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来保证。人的成就大小和意志力强弱主要是由精神需要决定的,但物质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对其有限制或促进作用。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它就会推动人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这时活动的动机便产生了。除需要之外,内驱力、诱因和情绪也都可激发活动的动机。当有机体内部处于不平衡状态时,便会激活有机体,让他采取某种活动来恢复机体的平衡,这就产生了活动的动机。内驱力就是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有机体去追求需要满足的唤醒状态。诱因是指能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有了这种条件,即使机体内部并没有失去平衡,也会引起活动的动机。积极的情绪会推动人去设法获得某种对象;消极的情绪会促使人远离某个对象,所以情绪也具有动机的作用

需要诱发动机,然后就产生了意志。兴趣是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也是意志力的基础。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是由认识事物本身的需要引起的兴趣;后者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引起的兴趣。兴趣的范围叫兴趣的广度;处于中心地位,更浓厚、更强烈的兴趣是兴趣的中心;兴趣的持续时间长短叫兴趣的稳定性;兴趣所产生的推动人的活动的力量叫兴趣的效能。当人的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人的动机便成为人的爱好了。兴趣和爱好都和人的积极情感相联系,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爱好是推动人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有效途径。兴趣和爱好的稳定性、效能就是意志力的体现

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动机,即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的目的的动机叫有意识的动机;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叫无意识动机。无意识动机在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来的婴幼儿身上存在着,在成人身上也存在着,例如定势的作用人们是往往意识不到的。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动机叫外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为获得奖励而学习的动机是外在动机;由于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内在动机。意志力和动机是否有意识、动机是外在还是内在都没有关系,意志力只是对做事的持久性和坚韧性的衡量

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有机体通过情绪和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反应能够发动其身体的能量,使机体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便于机体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情绪和情感还可以通过表情表现出来,以便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例如,在危险的情况下,人的情绪反应使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身体能量的调动可以让人进行搏斗,也可以呼救,求得别人的帮助。    情绪和情感的适应功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服务于改善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条件。婴儿通过情绪反应与成人交流,以便得到成人的抚爱;成人也要通过情绪表现来反映他的处境是好还是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用微笑表示友好,用示威表示反对;人们还可以通过察颜观色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以利于决定自己的对策,维护正常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的效率。一般来说,内驱力是激活有机体行动的动力,但是,情绪和情感可以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从而能更有力地激发有机体的行动。例如,缺水使血液变浓,引起了有机体对水的生理需要。但是只是这种生理需要还不足以驱动人的行为活动,如果意识到缺水会给身体带来危害,因而产生了紧迫感和心理上的恐惧,这时,情绪和情感就放大和增强了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从而驱动了人的取水行为,成为了人的行为活动的动机。所以,情绪和情感是影响意志力的重要因素。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我们常把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为

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包括准备阶段和执行阶段。

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在思想上要确立行动的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案并要作出决策。确立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但在确立目的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动机的冲突。动机的冲突一般有四种形式,即1双趋式冲突: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叫双趋式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冲突就是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冲突:两种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人们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避开损失大的目标,这种冲突叫双避式冲突。3趋避式冲突: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冲突,想吃糖又怕胖的心理冲突就是趋避式的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人们常常会遇到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这时所遇到的冲突叫双重趋避式冲突。两种工作,一种地位高待遇低;另一种待遇高地位低,选择哪种工作,难以拿定主意。

执行阶段:执行所采取的决定的阶段。在执行的阶段,既要坚定地执行既定的计划,又要克制那些妨碍达到既定目标的动机和行为。在这一阶段还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计划,以便及时修正计划,保证目标的实现。意志的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的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具有自觉性品质的人,不随波逐流,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能独立地判断,独立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与自觉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意志的果断性是指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与这种品质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卤莽草率。意志的坚韧性是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这种品质又叫毅力或顽强性。与这种品质相反的是动摇和执拗。意志的自制性是指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又叫自制力。与这种品质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综上所述,意志力和人的认知水平、情绪和情感、习惯品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认知水平高,身心一致,不存在动机冲突,意志力就强大,反之就弱小,情绪和情感比较稳定、积极,人的自我感觉良好,能够很好地掌控自己的行为,意志力就强大,反之就弱小,习惯的思维的行为符合自觉、果断、坚韧、自制,意志力就强大,反之就弱小。需要产生动机,动机衍生兴趣,兴趣支持意志,兴趣的稳定性和效能和意志的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存在对应关系。想要提高意志力就要从这些基本的原理着眼、入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