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的形成及其影响概念及其用途
(2012-06-02 17:26:58)
标签:
nlp观念软格杂谈 |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
一般意义上讲,观念就是一个人的BVR(价值、信念、规则)系统,但是,从更为广义的角度,从身心系统与控制论的关系讲,观念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是自我的终极代理,或者,它和自我是硬币的两面,是维护和调节身心系统平衡的最强力的秩序化的结构,就好比人体内维持人体运转的各种系统一样,是维持一个人心理系统运转的核心要素,并且能够通过心理系统与生理系统的关联对后者产生因人而异或大或小的影响。
人作为一种有思想的生物,既要受到基本生物规律的支配,又要受到人类文化的影响,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人类知识,所有人都会受遗传规律决定的神经系统的反应特性的影响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与众不同的观念,每个人的观念都具有“人性”,一方面有着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倾向,一方面存在着为他人为社会的有条件的或不自觉因而显得无条件的利他倾向,于是人类社会就这样运转了上万年。
从汉语构词的角度分析,观是看的意思,是观察的意思,将一个人视作一个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要想同社会这个大系统发生关联,首先要“观”,拟人化地形容,自我或灵魂或其他什么指称驱使人体系统接触社会系统并建立平衡关系的力量的东西,一方面要观世界观人观社会,一方面要观自我观内心观思想,竭力根据观察得出结论,并按照这些结论指导自身进行系统维护,这些结论基本上就是“念”了。先有观的动作后有念的形成,然后人就会在观念的驱动下进行更多的活动,其成就大小,其与社会结成关系网络的大小,取决于其最初形容的那些观念,尽管这些观念是可变的,但改变的难度很大。这些观念的外化就是一个人的人格,性格,品性,等等。
抽象地将一切现象都归类为力的平衡,力的产生又源于次级系统的结构,那么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社会价值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内在的成就驱力,外在的社会资源网络,而观念则是决定成就驱力大小的那种存在。
观念之所以能够产生力量在于观念与体验有关,体验即“反观”,即“对自己进行观察和思考”,这种“反观”取决于两种观察外部世界时采取的视角以及观察者人生早期获得的情绪体验(结合心智成长阶段理论理解)。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人的心志也就不同,心有大有小,视看到的世界大小而定,志有大有小,视现实环境造成的需要而定。
理解观念的概念需要联系NLP、理解层次、心理控制术等内容。对观念进行讨论的困难在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巨大的命题造成每个人都存在非常多的不同之处,只有抽象到秩序和力的层次才能找到描述所有人观念的语言。人的任何有意识的行动都是“观念”的结果:观察并得出结论然后采取行动。潜意识或下意识(可进入意识领域但一般自动出现)的行为是自我(神经系统基本程序)在行动,前意识的反应(基本生命反应,不可能进入意识领域但可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则是脑干、脊髓负责。
假如一个人能够明白自身观念的形成及其影响,就毫无疑问地掌握了激发潜能的钥匙,“主观符合客观”是创造一切可能的基本条件。检测自身观念要用到检定语言程式,而评价观念则要视确定要实现的目标而定,这样的过程既可以自我修炼,也可以在他人辅助下进行。开发潜能,这就是“观念”的用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