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悲观不太好还是太不好

(2012-05-05 21:17:43)
标签:

教育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悲观的人相信坏事都是他自己的错,会毁掉他的一切,会持续很久,乐观的人遇到相同的厄运时会认为这是暂时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坏的运气或其他人为事件带来的后果。这种思维在心理学上称作归因心理,乐观的人与悲观的人最根本的差异就在于归因方式的不同,正因如此,乐观的人多半是开朗的,外向活泼的,而悲观的人则多半是害羞的,内向畏怯的,分别代表着开疆拓土的自我和封闭保守的自我。

人的生命从一开始就是无助的,出生婴儿无法做任何事,几乎所有行为都是反射行为,所以,当我们逐渐脱离无助而学得个人控制的过程中应该使得自我获得充足的成长,不要太悲观,因为悲观总是可以自我实现,认为事情要糟糕,就真的会糟糕,因为你将会不再采取任何措施!

与悲观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是习得性无助,当我们发现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无法改变我们将要遭遇的事情时,这种无助感就会像恐惧一样袭击我们,让我们丧失信心,丧失动力,觉得未来一片昏暗。究竟是不是任何事情都没有办法使得我们的处境发生改变呢?当然不是。我们认为我们应该达到某一个层次,然后规定了一系列约束条件,这样不行,那样不行,接着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判断,这件事做不到,那件事做不到,最后才得出结论说,我们没办法改变,我们不可能改变,一切都是注定的。我们的价值观和规则系统是导致悲观的罪魁祸首。这个系统在认知心理学上称作解释形态

有些人很容易就会气馁,放弃努力,在一种情境下受挫整个人就变得昏沉失去活力不再做出尝试和努力,而有的人则不会,总是会想出其他的解决办法进行尝试,即便在某种情境下选择放弃也是因为自觉没有必要再做努力,并且不会在其他情境下丧失信心。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解释形态不同。解释形态主要有三个向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个别性。

悲观的人认为坏事是永久的,一旦出现就不会消失,再也无法改变,而那些好的时期却是暂时的必然会很快消失,乐观的人则恰好相反。

悲观的人会将外在的个别的坏情况推广到一般,认为所有情况都是如此,“天下乌鸦一般黑”,而对自身的好的情况限定为特定的表现,并不会据此得出结论说自己如何好,同样,乐观的人与此相反。

消除悲观首先要树立希望。第一篇层次原理曾经讲过检定语言程式,可以用在这里,因为要树立希望首先要找出得出结论的方式存在什么问题。

悲观的人总是自卑,将一切糟糕事情内化,认为都是自己的错,而乐观的人则倾向于将事情的责任推到外界环境。遇到好事情,悲观的人会认为是运气,乐观的人则会欢欣鼓舞。悲观的人极少有好运气,因为任何好运在他们看来都预示着将会有糟糕的事情发生。

推卸责任当然不对,但是,过分地承担责任也不对。如何分辨其中差别?多观察周围人的态度,就能比较客观公正。

假如具有以下九种现象的五种以上就有可能忧郁过头需要想办法解决悲观问题了:情绪低落,对日常行为失去活力,失去胃口,失眠,思想或动作迟缓,无精打采没有活力,觉得有罪恶感自己一文不值,思考能力减弱心智不能集中,有自杀的思想。

心理学上有一种情绪理论叫做ABC理论,简单解释就是事情的前因(Antecedent),透过当事者对该事情的评价与解释,以及对该事情的信念(Belief)这个桥梁,最终才决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Consequence)。据此发展出的认知行为疗法加入一个Ddispute,辩驳,从而改变认知改变行为改变情绪。认知疗法一般有五种策略,第一,你学会去认识在情绪最低沉时流过你心田的那些自然涌出的思绪,第二,你学会与这个自然涌出的念头抗争,第三,你学会用不同的解释即重新归因来对抗原有的念头,第四,你学会如何把你自己从沮丧的思绪中引开,第五,你学会去认知并且质疑那些种下忧郁种子的思绪。

许多悲观的人拒绝改变,因为他们不认为他们判断错误。事实上很大程度上的确如此,心理学实验证明,沮丧的人可以正确地判断出他们的控制权,而人与人之间的控制根本上来说是不可能的,存在的只是远不如想象得那样大的影响,那些推销产品的人总是会夸大产品的影响,而悲观的人明显不适合这样的工作,他们总是非常明确地得出结论说影响其实并不大。乐观的人总是容易上当受骗,但这样的人也容易获得支持,整体而言在社会竞争中会超出悲观的人。另外,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突然变得悲观,有些资历深厚的人也会如此。认知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过程,我们会不知不觉受潜意识的影响,这是应该警惕的。

悲观的人多半无法积极行动,但偶尔也会有例外,为了证明自己而表现得异常激进并非不可能。问题是,要想让悲观的人接受那些过分乐观(在悲观者看来)的念头显然是一种侮辱和欺骗,所有事情都会好起来?分明罔顾事实!在悲观者看来就如俗话所说“站着说话不腰疼”,乐观的论调多半是因为那些人并不在乎所发生的事情,因此会感到恼怒,即便不是这样,让他们否认自己的判断力也是难以忍受的事情。想要让悲观的人变得积极,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客观性,如:完美固然好,但是,人都会犯错;我已经吸取了教训,下次会做好的;没必要一次性成功,我可以慢慢来;最终的结果其实没有想象的那样坏。

Sarah Edelman博士在《思维改变生活——积极而实用的认知行为疗法》一书中列举了导致负面情绪的一些信条及引发的负面情绪,整理如下:

常见的不合理信条

后果

我一定要得到每个人的爱与赞赏

焦虑、抑郁、自尊心受损、行动不果断

我必须在每个方面都够格、能干有成就

焦虑、抑郁、羞愧、挫折感、自我挫败

世界应该是公平的我应该被公平对待

愤怒、埋怨、抑郁、挫折感

人们的BVR系统应该和我相同

愤怒、埋怨、人际关系不好

有些人很坏,应该受谴责和惩罚

烦恼、埋怨、憎恨、抑郁

我没把事情做好就是坏人白痴失败者

自我评价降低,挫折感,抑郁

我不该遭罪不该遇到麻烦

抑郁、失望、挫折感

事情不安我喜欢的方式发展非常糟糕

挫折感、愤怒、抑郁、焦虑

面对问题处理问题不如逃避问题

拖延、无助,问题解决不了,人际紧张

境遇决定心情,事情不顺利就该不开心

无助无望,不负责任

有可能发生坏事情我就该左思右想

焦虑,冥思苦想

任何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答案

犹豫不决,踟蹰不前,焦虑

易发久先生在《成功一定有方法》一书总结了错误信念的几种公式以及将非理性信念转化为理性观点的一些方法,摘录如下:

错误公式一:将“喜欢”误解为“应该”。

非理性看法:我应该得到别人的赞美。

非理性缺陷:万一得不到,你立即会出现困扰。你会觉得是别人欠自己的,他不给你,你会抱怨他。

理性看法:  我喜欢得到别人的赞美。

理性好处:  万一得不到,其实也没什么,只不过少了一份额外的奖赏而己。

错误公式二:将“暂时还没找到方法”误解为“不可能”。

非理性看法:我不可能富甲天下。

非理性陷阱:因为自我设限,你将不会找方法。结果你一定真的不可能做到。

理性看法:  我暂时还没有找到富甲天下的方法。

理性好处:  你注意的焦点将会自然而然集中在找方法上。只要你是一定要,而且坚持到底,你总可以做得更好。

错误公式三:将“很难”误解为“没有办法”。

非理性看法:我没有办法每天准时上班。

理性看法:  我很难做到每天准时上班。

错误公式四:将“暂时还没有成功”误解为“失败”。

非理性看法:我又失败了。

理性看法:  看来我这次暂时还成功不了,我怎样才能成功?

错误公式五:将“可能”误解成“一定”。

非理性看法:我一定没有音乐细胞。

理性看法我:可能没有音乐细胞。

错误公式六:将“我生气”误解为“他使我生气”。

非理性看法:都是弟弟使我生气。

理性看法:  我在生弟弟的气。

错误公式七:将“到目前为止”误解为“永远如此”。

非理性看法:我的英文永远都学不好了。

理性看法:  我的英文到目前为止还没学好。

错误公式八:将“有些”误解为“所有”。

非理性看法:所有的客户都不买我的产品。

理性看法:  有些客户还没有买我的产品。

许多人读书不进行思考,也不同以前读过的内容联系,更不会将看到的内容付诸实践,这样就白白浪费了机会。检定语言程式是我们检测和修正自身BVR系统的最佳工具,删除、归纳和扭曲三种信息处理程序应该牢牢地记在心头,几乎所有我们能够发现的非理性的信念都与它们有关。懒惰是最大的问题,人云亦云盲从盲信是多数人的选择。人的认知并不是几个观念构成,而是由大量的事实和论据组成,比如,有的书告诉我们愤怒的情绪会让我们受到伤害,就好比钉子钉在木板上然后再取出来结果会留下坑坑点点一样,有的人就会得出我应该不让自己发怒的结论,这是很荒谬的一种说法和推论,但必定会存在,因为这就是人的本性,迷信所谓的权威,快速地得出结论。微软公司副总裁经常大发雷霆,甚至会冲着比尔·盖茨挥舞拳头,他知道发怒不好吗?就算他知道他也会这样做,因为他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发怒,那是他的意志力的表现,事关他的控制力。可以用一句俗语来解释发怒的好处:人善被人欺。一个不敢愤怒的人会被人欺侮,这是不争的事实。管理哲学上讲管理者应该具有的三种主要素质是威、智、信,威是排在第一位的,有个词非常妙,不怒自威,可见怒和威有联系,如果不发怒而树立权威当然更好,这就是中国古代儒家讲究礼仪和形容姿态力求给人稳重得体的形象的原因。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有些情绪我们并不需要它们过多地停留在我们身上,如是而已。愤怒这种情绪如果压抑的过分则会导致对自我的不满,让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懦夫,不敢反抗,所以,假如没有韩信那样的雄心大志,与其受胯下辱,不如想办法吓退那些恶棍,可以将这当做一种比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