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2011-08-08 12:34:10)
标签:
卫报畅销这辈子励志成功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 |
社会心理学上的“自我挫败行为”(self defeating behavior):有些人会有种莫名的倾向,面临机会时故意放弃努力而招致失败。
我发现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生活设限。事实上,人们似乎觉得拥有梦想是很尴尬的一件事;他们比较倾向捣毁梦想,而不是追求梦想。对于自己不足的地方,他们勇于承认,但却不敢面对内心真正的向往。明明心里想做得更多,但还是消极以对。而且,越来越多人定好计划后,很快又以各种形式退缩。总之,低成就是日常生活中“惯性堕落”的延伸,例如看不完一本书、老是拖延减肥计划、无法按时回信,等等。
人们倾向于享乐,抱有侥幸心理,希望有那么一丝机会能够不劳而获,这是自我挫败行为的深层原因,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社会主流价值是放水的文化,不学无术被当做一种时尚和可夸耀的事情。
不论人们最后多么成就非凡,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所有人在成功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到犹豫怠惰或是其他障碍。事实上,成功者和失败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选择面对困难的态度。无法突破个人障碍或社会氛围的人,渐渐变得麻木疏离,安于较低的品质,习惯于“有就好”的妥协。就如柏拉图所提到的“无知群众”,满足于和内心认知相似的暧昧阴影。
改变是可能的,然而光是“想要”改变是不够的,你至少需要表明决心,并且承诺会持续努力一段时间。
省略步骤的处事策略,可能会导致自我设限的行为模式。如果你不愿在必要时耐心且有系统地做事,那么,你就不会努力打拼,宁愿坐享其成。再伟大的事情都有它琐碎的部分,省略步骤绝对是不可行的。
“高潜质族群”(High Potential Persons,简称HPPs)习惯于自我设限,导致他们无法发挥天赋。
HPPs的基本形象:
·凡事力求简便,只做最低程度的努力,即使是很重要的事情。
·花很多时间“准备”工作、或找别人“代替”你的工作,但就是不“投入”工作。
·做事不持久,常常徒劳无功。
·无法乐在其中,即使是面对你人生中重要的活动或人际关系。
·犹豫不决,无法作决定。
·“订立”计划、“谈论”计划,但就是无法“贯彻”计划。
·无法达成任何长期目标,因为缺乏适当的计划和持久度。
·总是对新鲜事物感到兴奋莫名,当新奇感消失后便开始失望倦怠。
·追求目标的动机错误,变动频繁。很快感到无聊,总是渴望开始新的事物。
·无法完成重大计划,无论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接近成功的时候,就萌生放弃的念头。
·做事拖拖拉拉。
·只参与低于你真正能力的工作,因为这样不必全力以赴。
·常被非传统的事物吸引,一心回避传统、按部就班的工作计划或老板的命令。
·有些事情你认为一下子就会过去,却老是深陷其中。
·总是担心自己是虚有其表,而且即将被拆穿。
·无法力争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东西,因为你不想失望或失败。
·对于“成功的先决条件”的认知不切实际。
·避免作出重大承诺,因为想要有更多选择。
·老是分不清“机会”和“冒险”的差异,习惯性承担无谓的风险,或是太过害怕失败,或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或是他人过失,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觉得自己有社会适应不良症,认为自己落后于同辈,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
·总有一种“快没时间了,自己却还没开始”的感觉。
·常陷入沮丧的情绪中。
老天!读了这些之后我决定要研读这本书,因为这些不就是对我的描述吗?自我设限,自我挫败,高潜质但却总是拖拖拉拉不见成功!
不是所有的HPPs都会变成低成就者,有些人或多或少还是发挥了潜力;但更多的HPPs故意选择低成就的人生,或是在无意中为人生设限。本书针对的,就是这类因为自我设限,导致低成就的高潜质族群(Self-limiting High Potential Persons,简称SLHPPs)。
沉睡者(Sleepers):这些人成长的家庭或社交圈没有高成就典范。他们对自身能力没有太多认知,因此长久以来,他们都没有察觉自己的天赋,甚至永远也没想过要去探索。
漂流者(Floaters/Coasters Drifters):这些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也看见了机会,总是有人在向他们招手,但他们很少真正采取行动。有些人反复、犹豫,迟迟不肯加入,更有人直接表现出情绪化的退缩、懒惰、缺乏雄心。“漂流者”的主要人格特质是消极、缺乏上进心,凡事都不想投入。
进退两难者(Checkmates):这种人通常怀抱多元却矛盾的理想,所以总是无法达成,他们因而感到绝望而动弹不得,觉得不论自己多么挣扎努力,还是无法冲出逆境。“进退两难者”并不消极,只是无法从众多分歧的愿望和理想中脱困而出。
绝不冒险者(Extreme Non-Risk-Takers):这些人毕生追求的,就是将冒险减到最低。这不代表他们的人生枯燥乏味,只是有时略显平淡。他们尽力避免失败,只愿意追求没有挑战性的工作、感情和活动,不肯面对自己真正的兴趣。史黛西,之前我们提到的那位素食的舞者,就是典型的例子,她从未试探自己的极限潜力。
拖延者(Delayers):这种人将“拖延重大决策和承诺”视为他们生命的主题。不是因为有什么长远的考量而避免某些行动,“拖延者”基本上是拖延所有的选择和承诺,不分大小。他们总是反复思量,什么事都想稍后再决定,所以他们拖延、错过期限,待办事项堆积如山。除此之外,“拖延者”不想长大,他们想要逃离大人世界的价值观,例如持之以恒、承诺、投入和认真。他们是SLHPPs中拒绝定下来的一群,可以拖多久就拖多久。他们对很多事都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地尝试一些可能性,却没有全心投入。
功亏一篑者(Stop-Shorts):这些人怀抱着理想、知道自己的能力,也有明显的进步,但他们避免完全达成目标。他们害怕完成人生的某个阶段、扮演某些角色,或承担某些责任,因为这代表他们已经完全实现长久以来奋斗的目标。
自我怀疑/自我打击者(Self-Doubters/Self-Attackers):这种人凡事都设下自己几乎无法达到的超高标准,所以他们很少奋战,也因此阻断了成功的路。但他们不会把失改归咎于他人,反而选择毫不留情地批评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对自己已经做到的部分也不屑一顾。通常他们的野心很大,但因为只能容忍完美的理想,所以不允许自己享受局部的成功,也因此失去尝试的动力。
表面功夫者(Charmers):他们是“好人界”的国王皇后,待人处世满怀善意,却倾向运用人际关系作为努力的替代品。他们总是一派轻松,不像其他人一样认真;事情搞砸了,就用一种逢迎的幽默化解批评责难,因此常给人不可靠的感觉。他们总是错过期限、开会前准备不足、作业没做完,等等。他们频频道歉,甚至让你觉得是自己当初没把事情的严重性说清楚。
超级冒险者(Extreme Risk-Takers):这种人充满活力、活泼开朗,而且个性冲动。他们总是挑战太多不必要的冒险,因而限制了自身的成就。他们偶尔会有戏剧性的成就,但却无法持久,因为他们不顾一切地横冲乱撞,成效一定有限。这种人宁愿光荣阵亡,也不愿以持久努力获得成功。前面提到那个自学的电脑专家查理,就是一个例子。这类型的人有时会进行不必要的冒险,以此来逃避他们不想要的成功。电影《锡杯》(Tin Cup)中,凯文·科斯纳饰演的就是这种人:一个俱乐部的专业高尔夫球员,每每挑战极限,技艺惊人,但最后还是放弃了美国公开赛的机会。
反抗者(Rebels):他们积极地向一切抗议,反抗权威。他们总是怀疑别人要利用或控制自己,因此他们奋力抗争,或是直接拒绝服从。杰克·尼克逊在电影《浪荡子》(Five Easy Pieces)中,就饰演了这样一个叛逆的角色。他出身于音乐世家,小时候是个钢琴神童,但之后他觉得自己达不到父亲的期望,便抛弃了原有的生活,到加州的贝克斯菲尔德附近的油田做苦工。
怀才不遇者(Misunderstood Geniuses):他们总认为自己才能出众,之所以无法成功,都是因为别人的误解、嫉妒和无能。他们总是用各种理由当借口,辩称他们的想法不符合主流市场、太过前卫无法为世人接受,所以得不到他们需要的帮助。殊不知真正的天才在他们的时代都不被世人接受,但像凡·高那样的天才还是会不顾一切地创作。“怀才不遇者”的性格喜怒无常,常在舞台、法庭、运动场等各种场合情绪失控、乱丢东西,以情绪化的表现分散别人对自身缺失的注意力,暗示是因为别人的错误才造成自己的失败。他们戏剧性演出的同时也是要昭告众人:他们真的很想成功,而他们是多么努力地在尝试。
宁缺勿滥者(Best-or-Nothings):这种类型的人通常都非常有才华,对他们而言,成功如果不是唾手可得,就是完全无缘。如果有任何可能会屈居第二,他们就宁愿不要参与。如果事情的发展危及他们的权威,他们会马上放弃,因此这种人从不轻易冒险。但因为他们很有野心,所以不会放过可以获得高成就的挑战。“宁缺勿滥者”是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者和绝不退让者,他们认为应该要储存自己的实力和努力,用在值得的事情上,而不是把精力消耗在平凡的目标上。他们并不自暴自弃,但倾向窄化自己的人生,只参与少数自己擅长的活动,因此在他们人生的过程中,不断错过许多有趣和令人开心的事情。
上述哪些行为模式让你觉得非常熟悉?你认识任何抑制自身潜力的人吗?你自己呢?还是你从配偶或情人身上,反省到自己也有这些习性呢?
“改变做事的态度和方式”,认清这样的先决条件,就是自我进步的开始。你需要聚焦检视自己的人生,以及自己运用时间的方式。如果你愿意果敢明确地进行检讨,一定会从中获益匪浅。
史黛拉·切丝(Stella Chess)和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发现了婴儿身上有九种气质向度——感受性(sensitivity)、活动量(activity level)、适应性(adaptability)、挫折容忍力(frustration tolerance)、注意力分散度(Soothability or distractibility)、规律性(regularity rhythmicity)、情感强度(emotional intensity)、情绪(mood)和趋避性(approach withdrawal)。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情组合,这些特色是你人生初期的触角,你以此探索世界,和世界互动。
另外,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阐述了人类的“多元智慧论”,找出了人类智慧的七种形式——除了关于语言学习及数学逻辑等的智商(IQ)之外,还有人际(interpersonal)、内省(intrapersonal)、音乐(musical)、肢体(physical)等智能方面,也都会影响个人学习的方式。不同的性情和智能组合,影响着你的表达、企图,以及在不同状况下的应对模式。
性情和智能是会遗传的,但它们也是可以被修正的。举例来说,你随时都可以锻炼自己,增强你对挫折的容忍度。但大致说来,性情和智能是与生俱来的,不论日后你做什么,它们都是稳定而不易动摇的基础。心理学家詹姆斯·梅隆(James Cameron)专精于人类性情研究,他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结论:随和的个性通常由三种性情因子所组成:高适应力(high adaptability)、情绪平稳(low emotional intensity),和积极乐观的心情(predominantly positive mood)。适应力高的小孩不会抗拒环境中的变动,所以很少会有情绪崩溃的状况。情绪平稳的小孩对挫折的反应相对较温和,情绪沮丧的状况也比较少。积极乐观的小孩比较大而化之,不会吹毛求疵。结合上述三种特质的小孩,不但很容易适应改变、不会情绪崩溃,也不会大惊小怪。父母要安抚这样的小孩很简单,只要把他们的注意力,从沮丧的环境中转向另一个温和的活动就好了。
在处境艰难的时候还能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的人才能了解,烦琐重复、辛苦乏味,其实都有它们的价值。靠坚持而获得成功的人,最后通常都会取代光有天赋的对手。
以下12个项目,是你的工作参与感和成就感的最大来源:
2.挑战和刺激:解决高难度的问题,借此锻炼自己的心智和耐力,从中获得成就感。
3.参与感:从事你在乎的工作,获得自己重视的成果。
4.重大的意义:从事的工作可以造福人们,觉得自己做的事很重要。
5.认同:你的努力能够受到重视和肯定,你的贡献决定了自己的价值。
7.创意:有机会贡献创意和有效的解决方式,由此获得支持。
8.独立:可以独立作业,自己做决策,无须一再征询别人的意见。
9.掌控:对于工作进程和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权。
10.收入:获得优厚的待遇和福利。
11.稳定性:工作有保障,公司稳定成长。
12.良好的环境:大家相处愉快,同事志趣相合。
抱持着逃避心态在工作的几种典型,八种上班族:投机取巧者(Job Coasters),避免要求者(Demand Avoiders),躲匿者(Hiders),自成生态者(Niche Builders),闪灵一族(Flashers),跳房子嬉游者(Hopscotchers),职业冲浪者(Job Surfers),超级打工族(Temp Surfers)。
SLHPPs的休闲方式通常是两种极端的情况:不是匆忙迟到,搞得筋疲力尽;就是什么都不做,让时间白白流逝。他们很少走出户外享受阳光、享受阅读一本好书,或任何他们想做的事。
(非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