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经营你的大学时光 / 马浩然 著 ] 书籍介绍:
讲述李旭 李建辉 王强
汪婷 陈义望 余汉勇 雷志龙 池的 王颖
何思平的大学之路……现在只要一回忆起自己刚进大学时的情景,我的脑海里便展现出一幅画面来:一个17岁的大男孩,心中揣着对大学生活的种种梦想,独自一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他缓慢地走在校园里的林阴道上,手中拖着的两个巨大的行李箱使他有些吃力,但眼睛里却分明闪着骄傲的光……...
李旭
武汉大学商学院2001级国际数理经济系学生,在校期间担任过武汉大学“聚焦”工作室和新经济社的负责人;2004年4月,和朋友一起创建“新起点俱乐部”,着力于在校大学生的素质培训工作。现供职于招商银行深圳管理部。
题记: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曾是个多么优秀的大学生。之所以还是将这篇文章写出来,是因为我知道还有着许许多多和我一样平凡而又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生活轨迹的同龄人,谨以此文献给他们。
现在只要一回忆起自己刚进大学时的情景,我的脑海里便展现出一幅画面来:一个17岁的大男孩,心中揣着对大学生活的种种梦想,独自一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他缓慢地走在校园里的林**上,手中拖着的两个巨大的行李箱使他有些吃力,但眼睛里却分明闪着骄傲的光。
可以说,刚进大学的我是既自卑又自信的。
自卑是因为在系里进行入学情况统计时,我惊讶地发现,自己身边的大部分新同学,要么是全国高中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的优胜者,要么从中学起就有着异常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经历,不少人更是兼而有之。而我自己,自初中进入家乡一所重点中学后,六年里的学习成绩基本是在班级二三十名间徘徊,更不知奥林匹克竞赛为何物;没什么特长,也没有担任过任何能引起老师、同学注意的学生干部,如果非要提一点,就只能说因为被子叠得好,被寝室弟兄推举为寝室长,负责在卫生检查时替大伙整床叠被,免去了众兄弟的劳顿之苦。所以,看着别人手中闪闪发光的信息表,自己心中不免羞愧,顿时有种中学都白过了的感觉。
我的自信则来自于我的家庭以及学校之外的成长经历。我的父母均在农村长大,高中毕业后也在家乡务农多年,有幸来到城市后他们有了不错的职业和收入,过上了比较宽裕的生活,但却从来没有忘记将他们身上磨砺出来的一些宝贵品质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他们希望能将我培养成为一个独立正直、性格坚毅、心胸远大的人。所以,不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父母很少像身边其他孩子的父母那样对我百般宠爱,但却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成长历程。
从小父母就引导我多阅读课外书籍,多关心身边的世界,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收看新闻和涉猎各种知识的习惯。每到假期,我都要回到贫穷的农村老家,和那里的孩子们一样下到田地里,感受我在城市里永远也不能体会的生活的不易;到了13岁的时候,我就已经独自一人拿着地图在首都北京游玩了十余天;初三暑假,自己又尝试着独自找一份工作,挨个店面地推销自己,并为了一天不到10元的工资付出汗水……就这样,到进入大学校园时,我已经确确实实从内心深处感觉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积累,一种不同于身旁大多数同龄人的思维方式。我坚信,在大学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一定有一片独特而绚烂的天空正等待着我去寻找,去用心领略。
……
我们第一次讲座的时间定在2004年的5月11日,之后就要马上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招收第一批培训班的学员。尽管我们一直在做着准备,并且根据调查的情况和自身的经历编写了一套培训教材,但心里仍然是七上八下,没有底气。于是我和陈平利用“五一”的空闲进行了一次课程试讲,地点就在武大教一楼的106教室,听众是最初和我们交流的那批学弟、学妹和几位相熟的好友。试讲进行得出人意料的顺利,听众们的反应也出奇的好,尤其是我们所编写的内容对校园生活而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一点使我们所秉持的理念很容易被听众直接接收、吸收、利用;同时他们又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这次试讲的成功无疑给我们忐忑不安的心打了一针强心剂,在对原有的培训教材进行改良之后,我们的培训框架也大致确定下来:
指南针课程:
必修课程(共12学时):
一、如何成为优秀的大学生(陈平主讲)
1.自我介绍——如何脱颖而出
2.主动——掌握先机
3.自信——成功的一半
4.他信——获得帮助
5.把握机会——赢得成功
二、习惯决定命运(李旭主讲)
1.良好的交际习惯——让我在天之骄子中如鱼得水
2.事事计划,用心生活——我的大学生活如此充实又轻松
3.把握自我,走出泥泞——我的未来不是梦
三、创新思维启迪未来(石超明主讲)
1.思维定势的突破(书本定势、权威定势、自我定势)
2.创新思维实践
选修课程(共8学时):
1.电影评析2.新起点大辩论3.校外社会实践
正文 王强
更新时间:2007-12-13 17:18:18 本章字数:391
河南济源人。生长在王屋、太行之间,求学于江城桂子山上,现工作于珠海丽珠集团。
做人如水,做事如山。
喜欢读书、写作、旅行、游走于网络中。
关注社会,关注“三农”,喜欢传统文化,喜欢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
最喜欢罗素的一句话:“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是支撑我生活的三种单纯然而又极其强烈的动力。”
“大一志于学,大二而立,大三不惑,大四知天命”是我的大学四年规划。
2002年3月加入圣兵爱心社,并于2004年担任第四任社长,先后到湖北英山、通山、黄陂、武穴、麻城、枝江以及广西平乐等地进行走访调查与支教活动。
四年里,与圣兵爱心社一起成长。
因此,我所讲述的自己的大学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群人的生活。他们,就是圣兵人。
本书作者的特点总结
本书的作者都是我大学的好朋友,我不知道他们可否称为我们大学中的精英,至少可以说他们实现了他们大学的目标。本书的目的也就在于给大家展示他们的大学历程,希望对大家有借鉴作用。他们也曾经迷惘、郁闷,甚至“愤青”过,但是最终他们回归现实,用行动实现了自己大学的梦想。我尝试着总结他们的优点、特点,希望和大家分享。
1.他们有理想、有梦想、有目标。
2.他们敢于尝试、冒险,甚至可以说是偏执的表现。
3.他们有很强的行动能力,并且能够坚持,他们说了就会去做;而大多数人是只说不做。
4.他们都有自己的交友圈子,人是社会的动物,我们和社会相互依存,这些同学都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
5.他们都会做总结。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在同样的地方犯第二次错误。大家都在尝试,可是有的人会总结,有的人不会。现代企业的知识管理也是让大家总结、吸收前人的经验,以此减少失误,加速成长。
6.他们都是平凡的普通的大学生。他们曾经失落过、郁闷过。四年大学结束时他们都有所成就,是其中的过程让他们从平凡走向不平凡。“试试就能行,争争就会赢”,关键在于你试了吗?你争取了吗?
二、网络给我们带来的
1.信息多,迷失。
网络带给我们的是一场革命,现在我们只需要鼠标一点便知晓天下事,从新闻、旅游、社会信息、交友信息、二手交易、八卦、花边、性、战争……我们接触了很多信息,好的、坏的,应该知道的,不应该知道的,公共的、私人的……最后大部分人的头脑为这些信息所占据,完全为信息所左右,失去了辨别能力,最后迷失在茫茫信息海洋中。我不是说这些东西本身不好,可是这些东西是我们要的吗?是我们追求的吗?它们中的大多数往往给我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冷静下来仔细想想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思想中还有多少独立的硬盘?现在一个学生的游戏都有20多G啊?
2.看的多,想的多,做的少。
现在的小学生可以和你侃电子商务,可以侃明星写真……你要问大学生脑袋里面在想什么?得到的回答无非是:最新电影大片、某款游戏发布、新的手机上市、女朋友生日可以从当当网邮购一个布娃娃、去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五一”出游方案、星期天的兼职信息……
有人说我们这一代大学生和10年前那一代大学生的区别是我们想的多,做的少;而10年前的大学生却会是今天做好一个出游计划,明天就出发。关键是他们有行动能力。而我们却梦想得多,行动得少。
重享受,忽视劳动价值的创造。现在大学校园里商业氛围甚浓,究其原因,大学生是服装、数码产品、食品、旅游、培训教育等等消费产品与方式的潜在和实际消费者。现在,不少大学生梦想着“将来能有别墅,里面要有全信息网络智能化的电器、家具,要有游泳池,要……要……要……”可我们没有说要为社会,为他人,哪怕是为我们的父母做点什么。
三、关于理想和梦想
回想小时候,在夜里数星星,对妈妈说:“我要把星星摘下来。”这也许是无知的可爱。再大一些,我们开始描述我们的梦想,长大啦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老师,还有说要当孔融——至少我们还有梦想。
2005年9月,我和寝室的同事讨论大学生找工作的事情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容易犯很多错误。
对,其中一条就是他们太看中薪水,一上去便和招聘主管谈福利啊、待遇啊。
其实他们应该谈谈他们有什么才能,能为公司做什么,自己的理想、目标是否和公司一致。
问题就在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理想,他们没有目标,可悲啊!
是呀,一个人连自己追求什么目标都不知道(不要说为了吃饭,曾经有人说过,“吃饭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这是最大的悲哀!
上大学前我们的目标是考大学(其实那个考大学的目标有可能都不是你的目标,而是家庭、社会强加给你的目标),可上了大学我们的目标又是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省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五、我为什么会编写《如何经营你的大学时光》
大学毕业前20天,大部分人都在和同学、老师、情人叙离别之情,我为什么会来策划这本书呢?简言之,符合“道”。
2004年4月我在武大哲学院听了华科大熊良山的讲座“《老子》——当代大学生成功之道”。随后我还有幸听了杨叔子院士的讲座。
他们都在关心着今天的年轻人,关心着我们的大学生,关心着我们国家的教育,我时刻提醒自己我能做什么。
和小马的接触中,思想碰撞让我们走到一起,并且为之努力。虽然我7月2号就离开了大学,但我一直在关注着书稿的进展,在此也特别感谢小马为这件事情所做的一切。
我们的社会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我们必须学会去做适合自己做的事情。术业有专攻,你有你的专长吗?你有你的核心竞争力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能力去为社会、他人服务,同时社会会给予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我希望通过我和小马的努力,能实现我们的价值。
六、王旭谈我们这一代
在美的商用空调事业部(MDV)培训期间,我认识了讲项目管理的王旭老师。
王老师说他曾经担心我们这一代是否能够担当将来建设国家的重任。渐渐地他发现有一些年轻人和他接触时,讲的是“国家大事”,谈的是“诸子百家”等传统文化,用的却是西方的技术……
王老师说他现在对我们80一代很放心,每个社会、每个时期都会有一定比率的人会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成为这个社会的建设者。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了吗?
七、感谢
我感谢我的母校——武汉大学,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树,那里的草都让我朝思暮想。还有亲爱老师,亲爱的朋友……
是他们不断地激励着我一直在追求,一直在路上……
陈平
2005年11月9日晚于顺德美的员工新村
——非常好的一本书,希望大家支持正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