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格
(2010-09-01 15:48:08)
标签:
考研好成绩层次盖子跳蚤教育软格教育nlp杂谈 |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
一个人难于改变他的习惯、个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这样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谓自我的圆周上而不是圆心上。
不是“我应该积极乐观主动”,而是“我要积极乐观主动”。不是“我必须怎样做”,而是“我能够怎样做”。清晰的成功的自我意象乃是主体一切积极思维和行为的基础。
记忆是对信息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智力是使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忆正确的内容,使用恰当的策略,相当于输入有效的软件程序,这就是“软”;坚定的信念,大无畏的勇气,相当于软件运行的硬件载体和电源动力,这就是“格”;先“软”后“格”,先判断后选择,这才是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一开始仅在于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P1021,【判断】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
人的情绪:高兴、悲伤,你选择什么,你得到什么;人的追求:成功、失败,你选择什么,你走向什么;人的情感:爱人、恨人,你选择什么,你拥有什么。可以这么说,人的一生:你选择什么,你是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种习惯,读到精彩的让人怦然心动的句子时恨不得立即与人分享,获得赞同,却总是顾不上将这些句子摘录整理成册,过一段时间,曾经的感动、激动、冲动全都化为乌有。尽管我们读过许多有益处的书却没有得到好处,根源于此。读者朋友可能会说,我摘录很多啊,为什么也没有什么变化呢?将这个问题延伸,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我们都想考出好成绩,并且我们也非常努力,为什么结果总是不如人意呢?——请允许我用上面楷体字部分的内容作为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我们做选择之前,我们必定要做出判断,哪些是我们想要的,哪些不是我们想要的。
高兴与悲伤,我们当然愿意选择高兴,但如果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现在高兴还是悲伤,我们就不会做出任何选择。成功与失败,我们当然愿意选择成功,但如果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想要的成功是什么,我们自然无法选择成功。爱人或恨人,我们当然希望自己能够选择爱人,但如果我们并不知道爱恨的根源,我们就不能保持爱心。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如何做选择?
我们都想考出好成绩,但是,“好成绩”是没办法选择的,我们必须首先弄明白我们想要得到的“好成绩”是什么,然后才能够做选择。总分多少,平均分多少,名次多少,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总分和平均分确定了范围,我们还要分析自身特点,喜欢哪些科目,在哪些课程上有天赋,然后给每门课程确定一个分数范围。每门课程的分数范围确定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分析投入——产出,合理调度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根据总目标确定每一天的任务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心想事成。
道理明白了,你是否会按照这些方法去做?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请思考为什么。难道说我们其实并不想考出好成绩?
的确有可能。因为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考出“好成绩”,而是我们的家长想让我们考出“好成绩”,这之间的差别至关重要。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谁不想让父母开心,让老师器重,让同学羡慕,让自己自豪?如果考出好成绩可以带来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不努力考出好成绩呢?
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按照最有学习方法去学习?因为“判断”在起阻挠作用。
要知道,我们人类是社会动物,我们每个人都在乎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如果我们的行为可能引发一些攻击性的言论,讥讽、嘲笑、污蔑,我们就会选择逃避。最最简单同时最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公开演讲。我们可以与亲近的人东拉西扯天南地北海侃一气,很健谈,如果变换一下对象,面对全班、全校同学说同样的话,我们很可能一下子就蔫了,哑巴了。我们害怕不确定的东西。潜意识替我们做主,给出判断说,不确定实在太可怕,不要那些不确定的东西,只要那些确定的东西。于是我们更愿意重复旧有的不是最有效的行为,而不愿做出改变。
必须明白,有失才有得,不愿意放弃就无法获得。
一套策略相对于某个目标来说不是最有效的,然而我们却不肯更换,说明这套策略能够带来一些我们不愿放弃但并不清楚是什么的东西。事实上,我们不愿放弃的东西常常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而是我们不愿面对某些东西时找到的替代物。比如,冥想或肌肉放松训练能够帮助我们改善注意力品质,但是我们不愿牺牲一点低效率学习的时间来做这样的训练,主要原因不是我们不想改善注意力品质,而是我们不愿为了改善注意力品质而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尽管可能是善意的)。
判断先于选择。
渴了,喝水,不渴,不喝水。
困了,休息,不困,不休息。
这本书有趣,认真读。那本书无聊,扔一边。
这个老师亲切、博学、风趣,认真听讲。那个老师暴躁、肤浅、枯燥,昏昏欲睡。
七点钟上班,六点钟自动醒来,周末放假,十点可能还赖在床上。
环境给出条件,潜意识或意识做出判断、选择相应行为,这就是软格教育的判断原理。
根据潜意识或意识做判断的策略,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层次的判断。
第一个层次的判断叫做身份——精神判断,这一层次的判断牢固而隐蔽,几乎出现在每一个行为的背后,是自我对自我的存在所做的整体判断,正面的判断包括但不限于:我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存在,我不会被困难吓倒,我将要创造属于我的辉煌,任何挫折都是为了让我更成熟更坚韧更了不起;我是一个能够让许多人喜欢的人,我是尽职尽责勇敢自信受人尊重的人,我将会是一个非常有地位有声望的人,任何不虞之誉都不能让我忘乎所以,任何求全之责都不能让我无地自容。这些其实都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写出来,融化到我们的血肉当中去,我们就能够获得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力量。
第二个层次的判断叫做能力——信念判断,这一层次的判断具有可塑性,一般出现在与工作任务有关的行为背后,是自我对自我的能力所做的较全面的判断,既存在正面与负面的区别,也存在正确与错误的区别。对于前能(尚未具有的能力)的判断可能是正面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消极的,具体做出那种判断取决于“身份——精神判断”;对于潜能(已然具备但未曾检验)的判断如果正面积极,则是正确的,如果负面消极,则是错误的。我们很多时候难以明确区分前能和潜能,那么,我们最好选择统一的策略,做积极正面的判断。这一层次的判断与态度有关。
第三个层次的判断叫做环境——行为判断,这一层次的判断具有较强隐蔽性,一般出现在习惯行为和学习记忆行为背后,是自我对行为主体掌握的具体知识所做的检索和判断。这一层次的判断一般都有正误区别,因为这一层次的判断相对来说都非常具体。给定某种情境,存在唯一正确的判断。比如,马上要上高考考场了,这个时候只有做“适度紧张”的判断才是正确的。比如,给出一道题目,即便是开放式试题也要判断出特定的范围。
这三个层次的判断在决定行为的时候遵守由上到下的次序,而在形成判断的时候则遵守由下到上的次序。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考上什么样的大学自己就满意了,这种判断来自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水平大概在哪一个区间内,而对自己水平的判断则来自对平时考试成绩的判断——是否已经尽力。这是自下到上形成判断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值,他不满意现有的判断,他愤愤地想,我难道只能考上这样的大学吗?于是便有了自上而下的行为选择,当然,同时也是判断:我不能就这样算了,我要发奋努力改变现状——别人能做出的题目我也一定能做出来,我一定要做出来——这次考试我要考到XXX分,X名。
有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以“上大学还不如不上”做借口掩饰自己的真实动机:他们其实是想通过“不学习”这样的消极行为来维护自尊。但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不能持续提升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大学还不如不上”这样一种消极判断。为什么这样说呢?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是家境一般、体贴父母的孩子,他们并没有明确的志向,只知道不上大学不行,而不知道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所以,他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和自制力去规划自己的学习,而且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负面思想的影响。有些学生知道“无论干什么只要成为最优秀的就行”,但仍然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想做什么。也就是说,很可能绝大多数高中生对未来都没有比较清晰的判断。人有时候就像做布朗运动的花粉粒,被周围的微小的不可见的做不规则运动的粒子左右着,没有确定的轨迹。不规则运动的过程中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被白白浪费了。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我们的稀缺资源,我们必须首先做明确的判断。
上大学究竟值不值得?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对于我来说,虽然至今一事无成,大学带给我的仍然远比我为此失去的多。当年考大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内向、懦弱、懵懂的农村青年,第一次高考落榜后想到以后就要困在农村打零工为生,一百二十分的不甘心,于是第二年考上了北大。大学毕业,却又不愿从事单调乏味薪资待遇一般的工作,可惜一直没有找到着力点,所以才一直抑郁不得志。一旦有了明确目标,潜能就能发掘出来,成功指日可待。对于那些很早就有明确志向并略有所成的人来说,上不上大学差别不大。韩寒不上大学,郭敬明上大学,都能靠贩卖文字过上一般人梦想的生活;李想没有上大学,戴志康上了大学,两个人都将公司办的红红火火,身价过亿。但如果从长远来看,大学应该是必选项,因为人家考大学不耽误发展个人兴趣和才能,你放弃了一次,就等于放弃了永远。
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没有决心,真是寸步难行。智力的本质是适应,适应的根本方法是试错,没有决心,浅尝辄止,智力永远无法发展。(关于智力,后文详谈)对于高中生来说,每个人都已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若是能够领悟“判断先于选择”的真谛,在做选择之前认真做一下判断,树立明确清晰可量化的目标,心想事成就不成问题了。
励志书籍常常告诉我们应该乐观,应该跳出框框思维,却并不告诉我们如何做到,这是它们的局限性,也正是本书的闪光之处。
讲几个故事,分析一下。
将一只跳蚤放到有盖玻璃杯里,跳蚤跳不出玻璃杯反而撞上盖子,疼痛告诉它跳的太高没有好处,于是它就保持一个较低的高度跳来跳去,即便抽去了盖子,它也不知道跳出来。有人说这只跳蚤很傻,其实不然。跳蚤没有复杂的神经系统,只能通过简单的趋避来适应环境,它如果一直撞盖子才是真的傻。有一种鸟每年迁徙到一个岛屿中繁育后代,有一年岛屿被海水淹没了,这些鸟纷纷投水自杀,它们无法识别海岛的消失,不会游泳,也不能通过鸣叫声在临死前告诫那些后来者,它们不是傻,是笨。傻是明知变通之道而不改变,笨是反应迟钝不够灵活不能随机应变。对于人来说,傻和笨都不是致命的缺陷。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两个秀才赶考路上遇到棺材,一个想,触霉头,这次要糟,一个想,升官发财,棒极了,结果前一个落榜,后一个高中。这个故事是著名的“ABC情绪理论”的案例: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信念、评价、解释都是由判断构成的。判断多么重要啊!
回答以下问题:
如何理解“判断先于选择”?举例说明。
你的自我判断是什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