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规划规划

(2010-02-26 16:10:40)
标签:

nlp

教育

潜意识

励志

做最好的自己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这其实是一种策略,一种迫使自己发现真实自我的方法。我最大的弱点是不敢做主角并且因此而感到羞愧,认为自己做不成大事,于是狠下心无论如何要转变。 市场经济应该是什么样,理论上我比谁都明白,难道我只能纸上谈兵吗?理论到实践的距离永远是你想象的那样远——你应该去分析。教育究竟是要效果,还是要名头?只要是前者,我就有信心!要记住,教育的关键不在于老师多么厉害,而在于学生多么厉害

我是一个固执的人,总爱较真,如果有什么问题想不通,我可以暂时放下,但绝对不会就此罢休。不是我夸张,在我的记忆中,还不到三岁的我随母亲去供销社卖鸡蛋时发生的事情是一切困扰的根源,——即便是世界顶尖的催眠大师也没办法从我的记忆里发掘出更久远的事件了。造成困扰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一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念头:我做得对还是错,我究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何判断该与不该,为什么?(关于这件事引发的一系列相关记忆我将在《自卑的孩子》一文介绍并分析,这篇文章属不紧急次重要档次)

这个念头如同变幻莫测行踪诡秘的幽灵一样始终不即不离地跟随着我,让我总是有一种被压抑被束缚的苦闷感,如果不战胜它,真正的快乐将永远与我无缘。经过二十多年的观察、阅读、思考、实践,我终于找到了击败它的武器,那就是我的“软格教育”。(想要清晰地界定一个概念相当困难,我不应该苛求自己,我应该在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这个概念系统化科学化——有这样的判断,我就不会只在那些僵化文字的书中寻找答案,就会更快地取得进步。)我如何利用“软格教育”摆脱困惑的过程将在《自我控制术附录一》中详述,下面简要地介绍一下“软格教育”。(重要但不紧急)

“软格教育”的神奇不仅在于它的高度概括性,即解释世界的能力,更在于它的系统灵活性和实践有效性,即改造世界的能力。(如此愉快地自吹自擂在我还是头一遭,之前的我听到表扬就心虚脸红,我将在《神奇的软格教育》这篇文章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属不紧急但头等重要档次)往“高深”里说,“软格教育”代表一种全新的哲学;往通俗里说,“软格教育”代表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人比拟为一台机器的做法曾惹怒一大批卫道士并使拉·梅特里不得不踏上逃亡之路,但是,如果想要发现人的奥秘,抽象概括忽略细节、类比假设检验判断、控制变量分类讨论等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假设人是机器,并不是说人就是机器,而且,假设的不够准确(假设不同于定义)非但不妨碍反而有助于人们发现有价值的理论,“软格教育”吸收“神经语言学”中“理解层次”理论的精华,将人与机器类比,提供一套直观而有效的理解、分析方法:精神相当于输入程序,身份相当于默认赋值(人与机器的不同在于人可以自己修改这个默认值),信念相当于逻辑关系,能力相当于应用程序(包括操作系统),行为相当于程序响应,环境相当于输入信息。一个人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类比分析方法就一定能实现理想自我,我可以用自己来证明这一点。

根据还原主义的方法,“软格教育”有这样一个判断:成功与否来自行为的正确与否;行为的正确与否来自选择的正确与否;选择的正确与否来自判断的正确与否;判断的正确与否来自关于目标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判断。只有当我们坚信自己关于该或不该的判断时,我们的潜能才会被开发出来。在该与不该的判断之前,还有对与错、善与恶、好与坏的判断,在这三组判断之前还有潜意识里关于利害、苦乐的判断。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人类克制、忍耐自身欲望去满足他人(或自然)需要的美德只不过是进化过程中发现的维护自身长远利益的最佳策略,这就导致非常有趣的现象:个体的非理性来自整体的理性,个体的理性导致整体的非理性。博学如季羡林认为“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界”也许就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可惜,中国文化的集体意识大半停留在“家”的层次,一切优秀的民族精神似乎都可以从中找出根源,根本不适合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对于统领21世纪的文化潮流的任务,只有经过“否定之否定”的中国文化才能胜任。归结到根本上,一切判断都来自“利害”,而“利害”则是生命本身关于“无序有序”(熵与负熵)的判断。这是从实用层次还原至哲学层次的判断,博大精深,需要另外撰文详述。(紧急而重要,《判断》)

关于“软格教育”这里就说这么多,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并不在此。我要将这篇文章做为一个展示平台,除了阐述“软格教育”概念的文章链接外,还会有将“软格教育”应用于高考的文章、录音、视频的链接,更重要的是,我要将这些展示给周围的人。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因将会在《价值与人生》(次等重要且不紧急,除非有朋友力邀,否则将放在7月份写作)里详述。我为什么要给出一系列文章链接而不直接阐述呢?我读西方哲学书籍时受了感染,为了顾全问题的周延性总是不断地在文章里插入补足片断,因此我以往的文章总是拖沓冗长,讨人嫌,投稿也没有人甩,痛定思痛,咱们中国人的思维倾向于直观形象、主观判断、雄辩气势,在我没有能力改变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地去模仿学习,于是我决定将那些目标指向清晰的文章与这篇四不象的文章分隔开。我为什么在大学毕业将近五年的现在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呢?很难说清究竟是太自信还是太自卑。潜埋于心底的大实话是:我尊重古往今来的教育家,但我对他们的理论很不以为然;我认为我掌握的知识早已能够超越他们,我想超越他们,但我发现我必须首先改变自己的自卑情结。尽管我害怕面对这个显得十分狂妄的目标,但我的一切行为都悄悄地围绕这个潜意识里的目标展开,所以,即便我现在仍然对可能面对的批评指责诚惶诚恐,我也必须勇敢地去面对。无论我总结出的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都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才能被其他人接受。而我的性格的转变其实已经证明了这种教育方法的正确性。因此,我对我的理论和方法是充满信心的。我终于斩断了怪圈。我不会再苛求自己去达到不现实的目标,比如“我能够证明正确性的东西一旦说出来就获得认同”,即便我使用准确的生动的语言说出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也不能保证听者一定明白,更不要说理解和掌握了,因为听者有一套完全属于他个人的信念、价值和规条系统,对于任何外界信息都会做出与众不同的判断。我们几乎没有办法衡量这些判断的量值大小,我们只能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选择来推断这些判断,这相当于动机需要通过行为来推断的关系。为此,我需要写一篇文章消除那些不必要的阻碍,翻译与理解。如果说我对于自己走过的路有什么后悔的地方的话,那么一定是走得太慢,停顿太多。不敢明确自己的目标,在选择资料时不能准确地做出价值判断,将许多精力消耗在阅读那些劣质品上,损失了多少时间?

今天,2010-2-25星期四,我将写三篇文章,翻译与理解》,《判断》,《高考制胜法宝》,录制六段录音,首要的任务是替换昨天的录音,我想到一个绝佳的说法,“自我控制术”是一门绝世神功,像中国古代武术一样首先以“道”统领精神,然后通过炼气达致精气神的和谐统一,最后整体提升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然后是“软格教育”要达到的目标,运用催眠理论讲述。接着分别讲解“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想象力训练”。最后,谈一谈“高考语文的备考策略

 九型人格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e378b90100gamm.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判断
后一篇:高考制胜法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