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
(2009-12-13 18:49:14)
标签:
文化基因生物基因股东大会成功学家文化 |
分类: 废文与杂谈 |
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最大的难题大概是学生关闭信号接收装置拒绝聆听教诲或者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根据生物学“自私的基因”理论,可以把“自我”看作是“基因政府议会”或者“基因公司股东大会”的全权代表,如果基因议会或股东大会各派力量势均力敌,就有可能出现多重人格现象,即便多数情况下基因议会或股东大会能够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矛盾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以我为例,我非常想做成功学家,在我看来,卡耐基等人的理论仍然不够完善,但我却在很长时间里蹉跎岁月虚度光阴没有采取有效行动,原因就在于一部分基因认为应该尽可能多地复制文化基因,一部分基因认为只要完成生物基因的复制就ok了。
把上面的话当做一个冷笑话吧。不然我一定会被那些冬烘们定性为:机械决定论者。可是我仍然想多说一些。
说实话,“文化基因”目前属于我的独创,因为我还没有找到将其与“生物基因”相提并论的文章。在这里,我将所有具有“文化塑造力”的个体都视作“文化基因的奴隶”,包括有可能具备这种力量的我本人。这种“文化基因”是生物基因们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家的整体利益而发明创造的一种对各自代表的控制手段,它们使用的工具是人类的语言文字,传播的途径按照管理学上的“中心辐射”方式。互联网络的出现对它们造成了很大冲击,但并不致命,也就是说,它们从网下转移到网上反而具有了更大的传播和繁殖能力。
可以把“文化基因”看作“虚荣冲动”的产物。每个人身上都具有这样两种冲动:保持个体完整性的冲动和将个体融入到社会的冲动。后者就是“虚荣冲动”。不愿意被太多社会规则约束的人大都会讨厌学习,他们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处于社会底层,因为他们没有为促进社会的规则化做出努力,所以得不到“基因联合国”的回报。“文化”与明文制度一样都是基因们“制定”的规则。人们喜欢追着明星、名人的博客阅读就是出于基因们的一种规定。但多数人一窝蜂去看热闹时,那些具有较多“文化基因”的人则会冷静地站在人群外,鼻子里哼一声,说,他们不过尔尔,将来我会比他们更强大!
将人类的各种动机解释为基因们的博弈会导致这样一种可怕的想法:一个人的人生究竟有几条路线在他出生那一刻起就可以根据各类基因的数量和结构计算出来。有可能事实就是这样。所谓的“理想自我”,一定是“虚荣冲动”最终占上风的“自我”。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曾对某人大委员提案允许名人多生孩子做出批评,用基因的观点看,这种现象并不稀奇,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皇帝繁殖能力比外国皇帝强大?我们中国人受基因的控制相对来说更严重一些,所以民主还不够发达。有些人自以为社会地位高就是优种人,具有更大的播种权,完全是“奴隶”思想,他们被基因复制自身的冲动驱使着去损害基因联合会制定的民主规则而不自知,可发一笑。
就此打住吧。因为我的理想自我也毫不例外地是基因们角力的结果。
成功的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更有效地将社会规则传达给其他人。只要对小孩子的行为作过观察或学习过儿童心理学的人都不会对“自我中心”这个词感到陌生,儿童时期的行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观察、模仿、抽象总结、推断、计划等能力主要在这个时期形成,青春期的行为则更多地反映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保持自尊的情况下发展友谊,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项目。后青春期的人们处境比较尴尬,比如为数众多的八零后,时代耍了诡计,他们不得不改变青春期以来养成的习惯。
基因派遣我做促使更多基因得到优化的使者,所以我才始终无法放弃这个梦想。这样想一想,不禁好笑。“决定论”比宿命论还要讨人嫌。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