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原理
(2009-11-22 12:45:41)
标签:
励志信仰一致性原理苏格拉底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时不时地欺骗自己,好让我们的想法和信仰与我们已经做出的决定或或采取的行为保持一致。——《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著
通过直观感知的方式,那些专业教育极少的人也能说出这样的话,只要他们看到一个具体的事例,比如,某女士放弃一优秀男士而选择了另一个众人眼中差劲的男士,她坚持认为自己没有做错选择。
也许这个例子能够让人想起中国的老式婚姻,这种婚姻中的夫妻总是能够相守到老。但人们不会有更多的想法。这句话反映的不过是一条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不是吗?
简单不意味着作用小。
一个人想要成功,但是,他陷入了困境,这时,他该怎么办?如果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么,他一定会为自己找出许多借口来使自己停留在这种困境里。因为他需要使他的想法和信仰与他已经采取的行为保持一致。尽管这种行为可能是“保持现状,什么也不做”。
皇帝拿破仑有名言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为何?没有目标的士兵会保持一种低迷的状态,他需要通过这句话激励他的士兵。另有一个关于此位矮个子皇帝的故事。有一天他在河边散步时听到有人呼救,他立刻跑过去掏出手枪说,快些爬上来,不然我毙了你。结果,那个等待救命的人立刻游到了岸边。与此类似,还有一个故事。苏格拉底的学生问他如何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苏格拉底将他带到河边,用力将他摁向河水,学生猛烈地反抗,终于挣脱了老师的控制,大声质问老师为何要害他。苏格拉底说,如果你能够向方才求生一样去奋斗,你如何能够不成功呢?这两个故事反映的深层道理也是“一致性原理”,日常生活中,甚至发生不幸(比如落水)的时候,我们总是顺从我们的遭遇自动制造出与之匹配的想法,“没有任何手段可以让人们避免真正地思考”(乔舒亚·雷诺兹爵士)。即便我们出这样一道题目“假如你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你将会做哪些事情”,人们也不会真地去认真思考。即便事情真的发生了,他们只剩下了一个月,他们也未必有勇气去做自己一直想做但一直没有做的事情。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连续三个人说曾子杀了人,一向知道儿子贤良的曾母也会掷梭逾墙逃走,保持与其他人一致的力量多么可怕!
还有就是社会上总是出现“一窝蜂”现象,人们即便知道这样做会让所有人的优势丢掉,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这可以用博弈理论来解释,也可医用信息不完全解释。无论如何,思考,搜集信息,保持冷静,都是困难的,非理性的保持一致的力量左右了他们。
难道“一致性原理”只会让我们变得糟糕吗?
人的情绪:高兴、悲伤,你选择什么,你得到什么;人的追求:成功、失败,你选择什么,你走向什么;人的情感:爱人、恨人,你选择什么,你拥有什么。可以这么说,人的一生:你选择什么,你是什么。
“一致性原理”只是一条关于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你如果想要成功,可以这样利用这一规律:写下你的目标,告诉与你关系亲密的人。这样做你就可以迫使自己向你设立保持一致,十有八九都会实现目标。
你还能想出其他使用这一规律为你服务的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