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济学方法论(2)

(2009-06-10 17:15:12)
标签:

证伪主义

现代经济学

波普主义

卡德韦尔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卡德韦尔对相符主义与证伪主义所作的这种区分,与我自己对证实主义与证伪主义所作的区分基本相似:虽然证实主义和证伪主义都相信经验检验,但对证实主义者来说,经验检验只起确定理论适用范围的作用,当一种理论由于其假定前提真实而被视为正确理论时,检验能够表明该理论的适用范围,但它们从来不能表明该理论是错误的;另一方面,证伪主义则把检验看作一种理论正确性或错误性的显示。与此相似,卡德韦尔的相符主义者断言,他们的理论很少冒风险,当它被经验驳倒时,他们就修正理论或改变其范围;他们从不把它作为谬误而摈弃。然而,卡德韦尔的证伪主义则对风险极为慎重,他们把精确预言的反复失误视为必须考虑改变理论的信号。因此,我把现代经济学家的特性概括为相信证伪主义,但只实行“无关痛痒的证伪主义”——这与证实主义的差异在于接受的观念,在于基本原理(如果说不在于实践的话),即非常完善、十分有道理的理论实际上可能是错误的。(经济学在这方面非常牛啊,明明它宣传自由贸易,欧美国家还总是搞贸易保护,动不动就对中国实行反倾销)但是,卡德韦尔坚持,不管怎么说,现代经济学家实践的是相符主义,他们进行精彩的检验,但从不让检验对他们的理论选择产生一定距离。不难看出,卡德韦尔对现代经济学特性的论述与我所作的论述只有微乎其微的差别。确实,我把证伪主义当作经济学家应该立志实现的一种思想——大胆而有区别的预言;反驳预言的认真努力;以及根据抛弃假说的可能原因进行严格的反证——而卡德韦尔(1982 年,第292 页)则怀疑这种思想值得立志实现。但是,我们之间的真正实质性问题是如何概括现代经济学家的实际方法论实践。在我的书中,我用一半篇幅考察现代经济学中十个重大理论争论里经验证据的作用,但是,由于我的不严格的术语,我没能成功地阐明证伪主义的解释精确地描述了现代经济学家实际上所做的东西。

然而,我仍然确信,对于象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人力资本理论与审查(screening)假说之类的著名争论的个例研究表明,尽管经济学的检验存在着所有这一切问题,尽管任何检验结果的意义都不很明确,但经验证据仍然是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推动力量;不管怎么说,任何现代经济学理论,除非其能对它力图解释的现象作出一系列预言,并且这种预言至少是潜在地可用经验资料确证的,否则,它便没有立足之地,便不可能是第一流的和合理的。这也就是我所说的主流经济学家是证伪主义者的意思。

如此说来,波普主义是现代经济学家难以吞咽的烈药啰?不,他们已经在吞咽这种药了。当然,如果对波普主义作出真正严格的定义,这种说法就可能显示出其荒谬。故此,让我们把这争论不休的问题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你曾经见到过现代经济学家由于经验的反驳而摈弃一种经济理论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们还经常发现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系,这种理论在本世纪50 年代末和60 年代初几乎为人们全盘接受,而在60 年代后期则被整个儿抛弃。我们还可以回想一下紧接着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67 年提出了通货膨胀的预期放大观点,但当通货膨胀的估算模型加上适应性预期机制无法得出价格预期变量等于1 的系数时,人们马上对自然失业率概念产生了怀疑(布劳格,1985 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崛起,不仅是因为其早期在进行重要的大胆预测方面的成功——财政和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是无效的,而且也是因为其有充分说服力的启发式呼吁——坚持在一般均衡框架内优化个体行为。反过来,最近在检验包含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时经验记录的贫乏,引起了甚至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最积极的支持者的反思。无疑,现在不存在绝对一致的新经验证据,而我也不再坚持经济学家因为他们的读物而仅仅变成凯恩斯主义者或仅仅变成货币主义者,但我确实坚信叙述战后宏观经济学

的故事而不考虑与相反观点的重复的经验比较,是绝对可行的。

马克·布劳格

英国·伦敦

1987 年12 月

经济学带有规范性,它认为自由和民主是好的,然后据此在几个简单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一整套理论。自由民主当然是好的,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也不容置疑。但经济学为了显示自己是一门科学,过度依赖模型,这就不好了,非常不好,折腾人不说,没半点用处。随便画个曲线,解释半天,然后推广这个曲线,对于解释世界有助益吗?就说博弈论吧,用通俗语言解释的话实在没什么神奇之处,偏偏搞出一大堆模型,让人头疼的不行。当然,没什么神奇之处不等于说博弈论没有用。如同边际效用递减、人的自利动机、人的理性自利等理论一样,博弈论是非常非常有用的废话。在社会上混的那些成功人士都实践了这些所以才会成功。他们如果掌握了这些对于我们是废话的理论,必定立刻上升一个台阶。而我们呢,只知道理论,就算能够想象出现实经验中的例子,也没办法做到,只能失败。

显然又扯远了。这说明我思考的重点在怎样避免失败。这说明目前我非常失败。

“假设其他情况不变”是经济学里使用最多的一个强假设条件,饱受非议。我们都知道现实是多变的,但它偏偏要来这么一手,而且我们还要一本正经地背下来,否则考试就会丢分。如果我们都会成为研究者,那么也就无所谓了。关键是我们大都要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于是我们都被坑苦了。

想必大家对这本书的兴趣不会很大。而且,不读一读经济史没办法理解这本书的大多数内容。我也就不费力了。只把我认为重要的几个概念再加以解释。

规范与实证。规范,只要可以套用“应该”句式的理论都是规范理论。规范的东西都带有规定性质。实证讲的是“如果怎样会怎样”,“什么是什么”,与描述主义有点亲戚关系。社会应该更加公正,这是规范;如果给予公民更多的发言权和自由选择权力,让他们能够参与更多领域的竞争,社会就会更加公正,这就可以算是实证。可以算是,因为实证的概念有强弱之分。正如科学的定义也有强弱区别一样。明白这对概念,再看什么都容易明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黄光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