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赞《赠汪伦》更爱《渭城曲》——品李白《赠汪伦》和王维《渭城曲》

(2024-11-03 11:25:39)
标签:

杂谈

我赞《赠汪伦》更爱《渭城曲》

——品李白《赠汪伦》和王维《渭城曲》

                  

李白的《赠汪伦》和王维的《渭城曲》,即《送元二使安西》皆为唐诗中脍炙人口,传诵千年的赠别诗,充满情感而各具特色。

其中,《赠汪伦》大气磅礴,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江上唱歌声。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其最为精彩之处,莫过于以类比和极度夸张及比喻的修辞方法让深达千尺的桃花潭水面对友人王伦送别诗人时,其深度也不免黯然失色,桃花潭水深,且千尺深,然而,比不上汪伦送别我时的一往情深。这种类比把虚拟的情感具象化为千尺潭水,其想象超凡奇特,出神入化,令人赞叹不已。

然而,我以为,从诗句的逻辑关系看,《赠汪伦》所歌颂的情感主体是汪伦,即“汪伦送我情“,并非诗人对汪伦的情感,纯属李白对汪伦送别自己的主观感受,并非李白对王伦的情感水深千尺所不及。“送我情”中用的是“送”字,并非“待我情”抑或“对我情”。这就意味着此情有着明显时空局限。从形式逻辑学讲,情感与潭水不可类比,对情感的极度夸张有违真实性。因而,很难说明汪伦对李白具有真情实感。正因如此,《赠汪伦》才引发诸多争议和传说。如富家子弟汪伦和李白交往时,用言过其实的话语把李白骗到家乡,对其热情款待,并发动众人相送只是为了借助诗仙李白的光环宣扬自己;这首诗要反着读,等等。

王维的《渭城曲》,即《送元二使安西》则不然。它用现实主义手法,以诗人王维为情感主体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真挚的依依惜别之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即《送元二使安西》除标题外,全诗正文不见送别难,情谊深之类的字词,却诗意盎然,荡漾着诗情画意。诗中首先描绘了一场晨雨洗清渭城路上尘土,让客舍更加清新,翠柳更加清脆,沁人心脾的宜人之感。然而,殊不知与这清新之美相反的,却是友人即将西出阳关的别离悲伤。这种清新之美是对离别的铺垫,是对悲戚别情的反衬,是渭城清新美景将难以再现的无比惆怅——阳关以西,大漠戈壁,干旱少雨缺水而对风沙尘土漫漫,且罕见绿植,不能青青柳色新。西出阳关的友人啊,要倍加珍惜眼前,更要保重于西出之后。

钟嵘在《诗品 含蓄》中有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而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正是对此的鲜活体现。这是真情实意之笔,这是深情之迸发句之,这是饱含深沉及不安与关切之词。它精彩在情感的透支——再喝一杯吧好朋友!想到了吗?君西出阳关后会没有老友与你共饮,何不趁这次咱俩坐能够在一起畅饮而尽兴喝呢?用不着任何类比,用不着任何夸张,更用不着任何形容,和友人的真情实感,与友人惜别时的千言万语尽在杯中。这种情感正源自诗人王维自己,而断然不是对对方的感受,即无论我在你心目中的情感地位如何,这不重要,我对你的情谊是完全透支的。

柏拉图指出:“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就看到,这是世界最完美的美。“并说”美是真的光辉。“是的,王维的《渭城曲》语言朴素无华,风格自然平实,情真意切,毫无夸张取悦,这种本真显现着美学之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