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实于虚——浅谈《望月怀远》的美学特征
(2023-09-29 14:20:08)
标签:
杂谈 |
寓实于虚——浅谈《望月怀远》的美学特征
我国古诗中,不乏借农历十五月圆日抒发情感的名篇佳作,而唐朝张九龄的五言诗《望月怀远》以虚实结合,远近互衬为特征,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审美画卷。
《望月怀远》以明月起兴,并把明月放置在夜色中大海的背景——“海上升明月”,一个动词“升”,把辽远的明月和大海推到读者眼前,明月遥不可及,大海一望无边,都远得不可置身,而诗人在创作此诗时,究竟是否在海边,不可得知,接下忽而一转,一个“天涯共此时”和“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亲密无间,心灵相近的有情你我却在此时都在观望着明月,都在怨恨黑夜漫长,也都在思念对方,这是实实在在的心理活动和不眠行为。面对相思却不能相见的现实,诗人的排解是“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他吹灭了眼前的蜡烛,珍惜怜爱那不可触及,来自远方,虚幻得不可触及和交谈的满屋月光,直到切身感到露水的寒凉,其实这不仅是对夜露寒凉的写实,更是对思念对方而不得相逢愁苦境遇的比喻和象征。
而“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则更是不仅把诗人思念的真情实感深深寄托于虚幻的月光,而且希冀于虚幻的梦境,期盼着在梦中与对方相逢。此时,诗人的思念之情犹如海上升起的明月,达到照亮夜海,光耀夜空的美景高潮。
荀子说“虚者心也,实着形也”,《望月怀远》中将月光大海的“虚”和“披衣”“灭烛”“怨遥夜”等的实,完美结合,诗意盎然,充满深厚的美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