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战前已败
120年前的9月17日中日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的惨败预告了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无论是整个甲午战争还是作为其中关键环节的大东沟海战,中方失败的原因很多,其本质是制度之败,体制之败,表象是军事失败。仅就大东沟海战而言,北洋水师的败局其实早在1894年9月17日12时50分,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先发制人的第一炮打响前就已经确定,而根本不是现在有些研究者坚称的所谓北洋水师实力居于世界第六,亚洲第一,败在指挥不当,还有机会获胜。
所谓北洋水师实力为亚洲第一之说无非基于其规模而言。然而,规模大,吨位高不等于实力强。日本明治维新后,侵华灭华步伐加快,其每一项建军措施都有明确的针对性,其近代海军在建军初期完全就是一支远海进攻力量,作战思想就是积极进攻,别看规模小,但是结构健全合理,理念先进。反观北洋水师再大的规模起主导思想也是保家卫国,守护家门。北洋水师的建军思想依赖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海上作战方式,具体说就是大口径火炮,大吨位铁甲舰和纵队阵位,充分发挥前甲板双联大口径主炮作用,舰队机动打击时以横队列阵,让各舰主炮没有射击死角,加之铁甲舰装甲厚,被命中后生存力高,抗沉性好。而日本则完全针对北洋水师的状况,针锋相对。其英国顾问就认为当今最先进的理念和最好的经验必定成为未来的首先应用,今天的先进是明天的过时。聪明着不是依赖今天的先进而使必须破解先进。大吨位铁甲舰的弱点是造价高,成本大,火炮射速慢,舰艇航速慢,前甲后甲板主炮设置的缺点是火炮数量少。日本针对北洋水师的特点,特备是德国建造的2艘7300吨的铁甲舰,转而放弃大吨位铁甲舰,而发展中等吨位,全舰队主战舰艇吨位均衡的高航速舰艇,以快制大,快不仅体现在航速上,更显示在火炮射速上。日本联合舰队不理会300毫米口径以上火炮,而青睐150毫米左右速射炮,并反其道而行之——北洋水师舰艇主炮布设在前后甲板,联合舰队主炮设置在舰体左右两舷,顺序排开,如此一来,单舰火炮数量远远高于北洋舰队。我们不妨看看大东沟海战时联合舰队地快和北洋水师的慢。平均航速:联合舰队的“吉野”“浪速”等4艘舰组成的游击编队19.4节,最快22节,北洋水师15.5节,火炮射速,北洋水师铁甲舰主炮5分钟一发,“吉野”“秋津州”每种分5发,最高7发/分,相差25倍以上。如此一来,海战初始,技术决定战术,日军的战术是将舰队分为游击编队和本队,以游击编队高航速迂回正面纵队舰体侧舷多炮攻击北洋舰队,本队背后攻击,形成腹背夹击之势。大吨位铁甲舰的高造价使北洋水师仅仅拥有“定远”“镇远”2艘铁甲舰,其他舰艇均为小吨位,除这2艘7300吨舰艇外,北洋水师的其他舰艇都在2900吨以下,中间形成空档,而日本联合舰队主战舰艇吨为大都为4000吨左右,计较均衡,作战时非常便于相互配合。这就形成了大东沟海战时中日双方都是12艘舰参战,中方虽有2艘7000余吨的铁甲舰,吨位比日舰大得多,但由于双方舰艇编队吨位结构差异,日本联合舰队总吨位却反超中方6353吨,即中方总吨位34496吨,日方40849吨。由于日军突出高航速,在总马力上,中方共48400马力,日方73300马力,单舰平均马力中方4033,日方6108,竟相差2070马力。火炮总数中日双方是195比268,而其中150毫米速射炮为0比30,120毫米速射炮为0比67。交战结果不难想象——“定远”中弹159发,“镇远”中弹220发,2艘铁甲舰由于抗沉性好只是不沉而已,但是其打击力完全被日方充分压制,而其下的中小吨位舰艇5艘被击沉,其中来远舰中弹225发。而日军中弹最多的是赤城舰,为30发乃中方小舰小口径主炮击中,所以未被击沉,2艘铁甲舰主炮射速慢,命中率低无法形成有效杀伤。日方“吉野”仅中弹8发,日舰无一被击沉。
庞大的北洋水师作战思想局限在护航,而非主动进攻,加之其建军作战理念落伍,早在甲午战争前就已输在比拼线上,只是打起来方知力不如人。大东沟海战对今天仍有强烈的警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