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略读课文教学总结
(2012-12-10 19:33:5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总结反思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将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三者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区别,而教学要求上也有相应的不同。本学期我们重点研究了略读课文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模式及操作方法,我以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对略读课文教学课型的看法。
首先,认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及独特功能。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人教版语文教参的教学提示也告诉我们略读课文的性质:“略读课文具有明显的独立阅读性质。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阅读能力。”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每册各有8篇,占总篇数25%;一般是故事性较强,文字浅显,趣味性浓,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的文章。
其次,摸索略读课文与“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结合。
教学中我不仅注意略读课文的课型特点,还不忘引导学生边学习边总结,逐步掌握此类课文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时,我是这样操作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在你的眼里,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说秋天的样子。天气凉了,树叶变黄了,从树上纷纷落下来,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苹果红了,石榴裂开了嘴,大雁南飞,小动物忙着准备过冬的粮食)
“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要求读得美一点。
二、回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学生回忆前两单元的学习过程,自由发言。老师进行总结概括为三读法)
一读提示:明要求
二读课文:解疑难
三读词句:品语言
(因为这篇课文是本册书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前两个单元学生已经接触过略读课文,对他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感知,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目的在于使他们的思路更加清晰,我认为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三、读自学提示框里的话,总结本节课学习目标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你从哪些声音体会出秋天的美好。
3.学习诗歌的形式,做小诗人,续写诗句。
(先由学生参照“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勾画,明确要求,然后我根据学情,将要求分层提炼成三条,为的是学生便于操作。)
四、按三读法展开三轮先学后教,交流检测
第一轮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生词。比赛读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轮默读课文,勾画诗中描写了哪些声音?诗句美在哪里?
(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勾画、练读,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边听边想:他读得怎么样?我则通过准备的带有图片和声音课件展示,让那些有关秋天的落叶、蟋蟀、大雁、丰收等图片,丰富学生的视野,打开了想象的大门,为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提供帮助。)
第三轮先学后教:想象演读。启发学生想象黄叶、蟋蟀、大雁、秋风是怎么说的?出示秋景图片及句子引导学生练说: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大树妈妈我真舍不得你。”
蟋蟀振动翅膀,“口瞿口瞿”,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我要回到温暖的家里去了。”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再见了朋友,你可要注意身体哦”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它欢快地唱着“人们又可以获得大丰收了。”
在学生有了丰富的体验之后,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使教学达到高潮。
(课标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中,孩子们已经明白了“一边读文一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这节课在老师的提示下得到了运用,理解词语、理解课文的能力得到提高。)
五、拓展想象,升华拓展。
1.走进秋,走进大自然这辽阔的音乐厅,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出示秋景图片,引导学生发散说)
生:哗啦哗啦,稻海翻起波浪。
生:“嘿呦嘿呦”小蚂蚁忙着准备粮食过冬呢!
生:“滴答滴答”秋雨在练习弹琴……
2.秋的声音实在太丰富、太美妙了,你能照着课文第一、二小节的样子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说一说吗?
学生先在小组里练习再全班交流。
生:听听,秋的声音,稻海翻起波浪,“哗啦”是它们欢快的歌声。
生:听听,秋的声音,秋雨落在地上,“滴答”,是秋雨正在弹琴。
生:听听,秋的声音,黄叶纷纷落下,“呼呼”,秋风弟弟吹起口哨报告冬的来临。
3.让我们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好吗?
学生写诗,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4.让我们把自己写好的小诗展示出来吧!请小组代表把合作写的诗,在平台上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指名学生代表上台,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能力为本的理念,大语文的理念,突出个性,发展特长的理念。要根据课文特点,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言,这一环节学生们将会在练笔中,写出秋的韵味和风情。每人写一小段即可,四人小组合成一首。然后请小组代表把合作写的诗,在平台上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
六、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或《闻闻,秋的味道》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略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立足提示,课堂结构求简
课堂结构求简已成为教学的趋势,也是课堂高效的前提。略读课文的“略”要求略读课堂结构简约,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大块的时间与空间。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更好地发挥略读课文的迁移功能。这节课,我只简单导入,提示学法,将自学提示框里的话转化提炼为本节课学习目标,便放手让学生自学交流。简单的课堂结构使学生集中精力独立阅读,发挥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和拓展延伸功能。
二、留够时间,课堂自读求足。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要发挥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教师应大胆放手,留够时间,课堂上让学生有充足的自读时间,有充分的实践机会。我采用的情境教学法和想象阅读法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让学生在在各项实践活动中,语文能力得到整体训练与提高。
三、找准重点,课堂指导求精。
略读不需要教师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设计时,我围绕本单元教学重点——心中的秋天,抓住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声音感受秋天的美好,将大量的时间、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品读诗句,想象拓展上。品读1——3节诗,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想象画面,接下来是说画面与感受,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该节诗歌。这一环节,学生“以读为本、以读想象、以读悟情”。最后通过师生评议,个别读,比赛读,一起感受秋天的美好,突出重点。“仿照诗歌用最美的语言赞美秋天。”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突破了难点。虽然孩子们写出来的作品还很稚嫩,还需要推敲,但这种实践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重视它,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而且应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发挥它的独特功能,使它与精读课文相辅相成,使语文教学总目标得以深化,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以提高。本节课教学的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没有配上合适的音乐或示范带,没有出现朗读展示的高潮,没有体现好诗歌教学的特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