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 — 一课多磨之赛后再磨”活动方案
(2011-06-07 15:58: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第三届教研活动案例评比 |
“活力课堂 — 一课多磨之赛后再磨”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
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不断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根据区教研中心的指示精神,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活力课堂—一课多磨”这一活动,此次活动是续秦纪灵老师参加“秀峰区习作教学赛课”之后的又一次活动。这次活动是承接赛前的集体备课产生的,比赛之前,老师们积极地研究了秦老师的课,大家团结一致,为秦老师出谋划策,主管教学的领导们在集中了老师们的建议之后和秦老师一起备课到深夜。经过反复的打磨之后,秦老师代表我校参加了比赛,为了更好的收获和分享这一劳动成果,为了让教师们更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因此,我校组织、开展了这次活动,活动方案如下:
活动目标:
1、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培养一批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骨干教师。
2、研究确立有效的“活力课堂—一课多磨”的教学研讨模式。
3、懂得团队力量的重要性,实现资源共享目标,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活动时间:
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下午3:00——4:00
活动地点:
大会议室
参加对象:
学校领导,小学全体语文教师
活动过程:
一、
二、
三、
四、
(一)各年级组长组织组内教师结合本册教材的内容,确定本册研究的主题。
(二)、每位教师结合确定的研究专题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备课。然后集体说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撰写心得体会,互相补充,组内教师针对备课教师的教案设计展开研讨,提出质疑或建设性意见。各备课教师结合集体研讨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改进教案。
(三)、每位教师按照改进后的教案上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过程,组内教师互相听课学习。
1.老师使用第一次反思后的教学设计进行实际教学,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进行调整,寻找设计和现实的差距,进行第二次反思。第二位教师接着上课、反思、总结。第三位是认真反思方案中提出的问题(自主高效的课堂)解决了没有,哪种设计是正确的、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
2.全校语文教师互相听课,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记录,观察执教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观察教学设计中的课堂接受程度。
(四)、团队研讨、评议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听课老师也在这样的学习研讨机会中得到学习和提高。
在课堂交流后,组织学科组的老师讨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一种互动的研究,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的过程。分析思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和对策的合理性,鼓励参与者主动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思路。互动研讨时,充分调动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我们先请执教教师从教材、教法中谈谈自己教学设计的想法和在课堂中遇到的问题等谈自己的感受。
2.集体研讨中抓住细节。教研活动中的讨论,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而是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细节,从而聚焦重点,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
3.群策群力,做到智慧共享。研讨过程中老师们都积极主动参与,发表真知灼见,人人洋溢着激情,碰撞出灵动的思维火花,教师的群体智慧被激活了,教师的生命活力在涌动着。
4.创设民主平等的研讨氛围。在活动中,教师们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说者意气风发,不但敢说而且会说;听者心潮澎湃,赞赏之情溢于言表,相互间洋溢着一份民主平等、信任融洽的教研氛围,加强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和对话。
(五)、上课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及组内教师的评议,并参照组内其他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再次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深入反思的基础上,针对课堂上发生的有价值的正反两方面的问题,教师把形成的共识和见解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加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总之,“活力课堂—一课多磨”的校本教研活动, 能唤醒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这种教师群体之间互相合作、切磋交流的对话氛围最令人感动,在共存和谐的教研氛围中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使不同个体的知识与能力在探讨、冲撞、分享等行为之中得到提升。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先生所言,学校的改变——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不可能因为一次演讲、一位名师而发生。然而不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教师间共同构建相互促进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真诚地进行相互评论,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磨练和升华教师的个体能力,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五、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