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期在线阅读  《做最好的老师》

(2009-11-16 11:31:06)
标签:

教育

做最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

做最好的自己

李镇西

杂谈

分类: 在线阅读

[版主的话]

    “既然只能当教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怎么才能高高兴兴呢?我就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孩子们也越来越爱我了。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能不高兴吗?”这段令人深思的话语,出自《做最好的老师》一书。

    它的作者“李镇西” ,是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享受政府专家特殊津贴待遇。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基卡娅赞誉他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2000年,他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是我国教师信赖、家长信任、学生幸运的教育家。他告诉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你能否感受到爱。”正如世界上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光。他告诉我们:“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爱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不是溺爱,要关爱。关于后进生,他告诉我们:“不要把后进生当成头痛的问题,而要把他们当课题。”与其去争那几个有限的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不如去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其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就是在做研究型的教学,就是在做实际的课题。

    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他的教育理念,本期,我们推荐阅读两篇关于他的文章。一篇是《做最好的老师》(序),一篇是《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如果对此感兴趣的老师还可以点击相关链接网站,可以看到书中全部的内容。

 

[推荐文章]

第一篇:

《做最好的老师》 

序言 —— 爱是永恒的教育理论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曾经风光一时的澳柯玛空调在做广告宣传时这样说。

    “做最好的自己!”我多次这样对学生说。

    “做最好的教师!”现在,我这样对自己说。

    几个说法矛盾吗?我认为不矛盾。

    “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这里的“自己”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张三李四;而具体的张三李四都是有具体职业的,因此,“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20年前,我在给一位高三学生的信中曾这些写道——

    谁都渴望成为英雄豪杰、伟人巨匠,但受自身条件、社会环境等制约,真正成为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的,只是少数。“人比人,气死人”,因为你比的人,处于人类文明的金字塔尖,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无能。但是,请别忘了,虽然也许你永远成不了“家”,但通过努力,你却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你。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的确,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即将毕业,可能升入大学,可能参加工作,但志愿与职业的选择现在还不能取决于你自己。你以前的理想都是很好的,但现实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因此,问题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要成为最好的——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

    这话是写给学生的,其实也是写给我自己的。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但后来却当了教师。实话实说,参加工作最初几年我是想过离开学校去报社去电台电视台的,之所以没有走,学生的依恋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没门路”,我才死了这条心。

    既然只能当教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怎么才能高高兴兴呢?我就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孩子们也越来越爱我了。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能不高兴吗?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就没有让你头疼的学生吗?”有呀!怎么可能没有呢?但我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我便不再头疼了。换一种什么眼光呢?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我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后进生”的称谓)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

    那时候,我真的没有想过会有今天这么多的“头衔”,不过就是想做一个“最好的教师”而已: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高兴,学生也快乐。做这样的教师,多么有意思!不是没有过挫折,不是没有产生过烦恼,但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只要我的心和学生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只要我人格的丰碑深深地铸进学生的心灵,我就无往而不胜!也曾遭到非议和误解,因而也有过灰心丧气的时候,但每当这时,我就问自己,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校长的表扬吗?为奖金吗?为职称吗?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可见我也并未“脱俗”),但如果这些与学生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学生一边!在我看来,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应该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

    所谓“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或者干脆“骄傲”一点说,同样是教师,今天的李镇西和25年前的李镇西相比,可以说是“最好的教师”了。当然,和明天相比,和未来相比,今天的李镇西又不能算是“最好的教师”,不过不要紧,我还会继续自己和自己比,反正“做最好的教师”是我永远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

    李镇西     

 

《做最好的老师》(电子书)http://www.pdslgxx.com/Soft/ShowSoft.asp?SoftID=4

 

 

第二篇:

传承质朴 回归自然

                       ——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

                                                     马渚镇开元小学邵杨君     

      2007年的四月,正是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和同事有幸到杭州听几位全国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讲座,鼎鼎大名的李镇西老师也在其中。之前,我对他的了解不过是一句教育界的戏言——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

      然而,面对李镇西老师,感受更多的不是他的名师光环,而是他的激情。短短几个小时我便被他朴实的语言所吸引,更被他感人的事迹所打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思索着这样一句话:“他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真诚、人性的教育。”遗憾的是,因为是讲座,并不知李老师的课堂教育是何等精彩。暑假的时候,有幸购得一本《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花了几天时间细细品味,感慨万千。

      他的课就如同他的人,他的人生一般,质朴而精彩!  

     李镇西老师的课有一种魔法,把学生深深吸引住,也让我痴迷不已。触笔之际,仿佛还在他的课堂上,徘徊不去,时而感动,时而深思,时而被折服。

      看这17篇课堂实录,就像我们平时上的家常课,遵循着简单、朴素的流程:先是让学生一起学习字词;然后是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接着是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最后是老师谈自己的感受,与学生共享。如此随意,如此朴素,如此简单,没有看到那种人为的点缀,有的是那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洒脱与自然。

      而如今我们老师上公开课,总费不了绞尽一番脑汁。课堂上必须配备美妙的音乐,赏心悦目的画面,更要具备一个接一个设计精良的环节。有甚者,连学生在课堂可能会有的反应也编入教案,目的是“临危不乱”。虽然这面面俱到可见我们教师的煞费苦心,但也恰恰成了现代课堂上最大的弊病。

      自然的东西是很难模仿的。正是这种“随意”“朴素”“简单”成就了李镇西老师。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享受浓郁的民主之风,享受平等的呼吸,享受那发自内心地对学生的关爱。这正是他课堂魅力的凝聚点,因为他处处把学生放在了首位,他让学生充分享有话语权。

      教学鲁迅的《祝福》,原来定为三课时,课堂上,李老师让学生积极地迸发思维火花,发表各自的见解。可是快到下课时,李老师还没来得及发表自己观点,是该及时“刹车”,还是维护学生的话语权?他选择了后者。改变了原有的授课计划,原定的三课时改为四课时。第四课时他更是出人意料,除了少量的师生问答,基本上是李老师的“一言堂”,这节课没有平时语文课上应该有的书声琅琅,没有学生某种能力的体现,没有……这样的课在诸多专家的眼中肯定是“败笔”。可是我们在这节课上看到的是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李老师发言中的熊熊燃烧!李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感受成为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这,应该是李老师课堂教学最大的奥秘所在。

      李老师上完《孔乙己》一课后,曾在教育反思里写了一点,谈到他在课堂上不露声色地“操纵”学生,并为这感到脸红。而他觉得脸红的,正是我们这群阅读者叹为观止的地方。李教师善于在课堂上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却不急于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大胆积极地质问和探索。试想,在这种追求平等和谐的课堂中,学生能不进行快乐地学习吗?我想,作为李老师的学生真幸福。在他的带领下,学生们自由自在的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之中;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他的启发下,学生们不断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成功的背后,必定离不开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超的驾驭艺术。李老师的课,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对教材深度的解析,对课堂教学独到、精辟的见解。读他的课堂实录,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上好课,一是必须练好“内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学识拥有“源头活水”;二是勤字当头,勤读书,勤动笔,勤反思,勤总结;三是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否则“以学生为主体”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育需要思索,需要探索,需要个性。传承质朴的教学模式,回归自然的课堂氛围是李老师的风格。而我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推荐]李镇西课堂实录汇总http://bbs.eduol.cn/post_18_196540_1.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