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大安口长城210606
原本是沙坡峪到大安口长城穿越,走到冷嘴头村后得知在此到大安口段长城没事意思,敌楼及墙体基本都坍塌没有完整的线路通行,转荆棘枣刺,走的人很少,不适合穿越所以在冷嘴头村就下撤,后雇车来到大安口,没事与村民聊天闲逛得知大安口的情况。现大安口段长城及城堡只有痕迹及部分墙体石基。
在村民的畅谈下得知原来长城毁于76年地震加之大修农田水利盖房修路,村民都上山每次往下背四块青砖,现在关口附近难寻青砖,只有那一户户民房和院墙基本都来自那古老的长城,只有那巨石墙基还在那坚守几百年之多。先下撤人员在此欢歌笑语整酒满杯忘记疲劳,慢慢等候那些走全程的驴友。所有人员基本都没有走全程,只有一位误入墙体之上最后安全下山此时已经17点多算一下全程大致走了十余小时累的精疲力竭,大家相互协助买吃买水拿东西真是一个团结的团队。现从网络摘抄一部分关于大安口的信息以供大家参考。
大安口关位于遵化城西北18.8公里,现在属西下营乡所辖,东接冷嘴头关,西接鲇鱼关。相传,关名是古人根据诸葛亮“马前课”卦中的“大安”而命名的。
大安口关是通往兴隆、承德的要道,地势险要。有一条河自北向南直泻而下。河东岸建有炮台一座,炮台以东城墙南面建有一座长宽各150米的石城,内外包砖,石灰浆砌,南面留有一个拱门,门上方镶有一块“大安堡”石刻匾额。1969年城墙被拆除,石刻匾额早已不知下落。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城内靠北城墙根下又称为“北衙门”。50年代城北面还有“射箭台”、“小战壕”、“大战壕”、“拦马墙”、“大拦马墙”的遗迹。
从河坡峪向西南经冷嘴头、双义到大安口。过大安口向西经一海拔321米的山峰后折向西南,再过一山峰又折向西北至上关湖水库。城墙均为石城,大安口东部地段保存较好,顶部平坦,现存高度4.3米,顶宽3.7米。上关水库东有一段石城也保存较好,顶部平坦,垒砌整齐,顶宽3米,内侧有吐水石槽,长0.6米,外径0.6米,内径0.12米。在城墙内侧山顶发现石臼。库区东有一段新修砖墙,长227米。
长城遵化段东起小厂乡洪山口,西至东陵乡上海村,绵延80余公里。长城原为燕国所筑,历代迭经修葺,现存多为明代长城,境内有长城关口10多处(洪山口、活口、马蹄峪口、蔡家峪口、秋科峪口、甘渣峪口、沙坡峪口、冷嘴头口、大安口、鲇鱼池、马兰关、龙洞峪、券门子口等),东半部有约7.5公里较完整,西半部大部分被损坏。长城沿线原有240个城楼,现存完好的15个,残缺的25个,烽火台原有54个,遗址只存5个。
而整个唐山市域中北部的迁安市、迁西县和遵化市与更北部的承德市兴隆县、宽城满族自治县全部都是用长城作为分界线。整个唐山境内长城自徐流口始,经河流口--冷口--新开岭口--白道子口--石门子口--白羊峪口--红峪口(旧称洪峪口)--擦崖(牙)子口--城子岭口--青山口(现今青山口村)-青山口关城北门外西“扳倒井”--董家口--铁门关口--李家峪口--喜峰口--潘家口--龙井关口--洪山口--河口(原名豁口)--马蹄峪口--秋科峪口--罗文峪口--冷嘴头口--大安口--上关--马兰关--马兰峪口--楦门子口--水口子--龙洞峪口,长城至钻天缝与天津蓟县交界。
徐流口东为卢龙县境,是唐山段长城的始点--河流口--冷口--新开岭口--白道子口--石门子口--白羊峪口--红峪口(旧称洪峪口)--擦崖(牙)子口--城子岭口--青山口(现今青山口村)-青山口关城北门外西“扳倒井”--董家口--铁门关口--李家峪口--喜峰口--潘家口--龙井关口--洪山口--河口(原名豁口)--马蹄峪口--秋科峪口--罗文峪口--冷嘴头口--大安口--上关--马兰关--马兰峪口--楦门子口--水口子--龙洞峪口--长城至钻天缝与天津蓟县交界。
大安口城不仅有优美的古建筑,还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历史故事。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初二,清太宗皇太极为了侵占中原,率领10余万八旗大军,避开袁崇焕防守的关宁锦防线,以蒙古喀喇沁布尔噶为向导,取道蒙古。十月二十六日突破明蓟镇中路的大安口、洪山口、龙井关等关寨,十月三十日包围并于十一月初三日攻克了遵化县城。此时的皇太极统领的清军势力如破竹,数日之内一举攻破马兰关至喜峰口关之间100余华里的长城要隘,进逼京师(今北京),袁崇焕闻讯星夜驰援,统率诸路援军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但崇祯帝听信谤言,中皇太极的反间计,以袁崇焕“私通”后金军罪,将其逮捕入狱,被冤杀于北京。这就是明亡清兴重要转折点——己巳之变!
大安口村、村南、村东还留有修长城时的砖窑遗迹,现在只剩焦土废墟。修长城时所用基石的石场,在现在的汤泉乡鲇鱼池东沟。大安口关门东侧炮台附近在20世纪40年代还存有数门铁炮,大炮约有1.5米长,小炮长约60厘米,大炮称“将军炮”,小炮称“牛腿炮”(因其高度约有牛腿高)。使用时炮筒里先装火药,然后再装小铁球,装好后点火即可。为保证炮身安全不被炸裂,“将军炮”的炮身还装有两道铁箍,后被我八路军兵工厂收走。后来百姓拆城墙时发现的铁瓦刀有18斤之重(现已无存)。现关城只留城基残址。
城南1000米左右是一片平,人们称之为“教场”,是练兵之地。到20世纪60年代还留有几个“拴马石”。“拴马石”为一块梯形体的石墩,石墩的上面和一个侧面凿有通孔,作为拴马之用。60年代末期搞农田水利建设时和其他乱石一起都被埋入地下,修成大寨田。
1969年城墙被拆除,石刻匾额已不知下落。门洞内可容大车自由通过,东面城墙留有一个小拱门,只容行人进出,北面和西面未设门。该城为当时驻军的领导机关所在地,20世纪40年代,城内靠北城墙根下又称为“北衙门”。万历20年的大安口改设守备衙门题名记古石碑上面有清晰的记载,证明大安口城曾有守备衙门。50年代城北面还有“射箭台”、“小战壕”、“大战壕”、“拦马墙”、“大拦马墙”的遗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