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艺术的两大特征
(2011-05-02 12:33:17)
标签:
杂谈 |
歌剧艺术的两大特征
其一,是综合性歌剧融文学、诗歌、戏剧、表演、声乐、交响乐、舞蹈、舞台美术于一体,是最具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这种多重的审美视角,也使歌剧具备了既有经典性,又具有群众性的双重属性。
其二,是音乐性而这又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在歌剧诸多构成元素中,音乐是一种主体表现形式,是歌剧的载体,它的贯穿性与逻辑性,是歌剧的特征;
(二)音乐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所产生的巨大的感染力与震撼力,以极具个性的张扬,形成了歌剧的独有风采;
(三)歌剧以声乐为主体,以美声为其演唱风格,易于充分发挥它的歌唱性;
(四)歌剧的交响性拓展,使其音乐组成多层次多线条的构架,更易对欣赏主体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歌剧的音乐构成
正因为音乐是歌剧的载体和主体表现形式,所以有必要来认识一下歌剧的音乐构成。
序曲(前奏曲)即歌剧开幕前演奏的器乐曲。它们有的概括了剧情,有的集中了剧中主要的音乐主题;有的渲染戏剧基调和气氛,引导观众进入歌剧境界;有的甚至结构完整,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成为交响音乐会的曲目。
舞曲在歌剧中配合剧情中的舞蹈场面而编演的乐曲,其结构往往完整而有特色。
场景音乐在剧情中演奏的器乐片断,作为场景的描绘和人物感情的延伸。
咏叹调歌剧中主要的独唱曲形式,常用于表达剧中人物的内心独白,特别是在戏剧展开的关键时表达人物的情感,刻画人物的性格,是歌剧音乐的精华。
喧叙调歌剧人物在叙述与对话时所使用的一种音乐化的朗诵与道白。
重唱也是歌剧中人物进行交流的一种表现方式。将不同人物的不同音调组合成重唱曲,各自表达各自的心情。互相间可以是同一、可以对比以至对抗。从二人二重唱到八人八重唱。
合唱是常用于歌剧中的群众场面的一种表现方式,包括场景合唱、背景合唱、幕后合唱等,具有人物场景的特定性。
十七、十八世纪歌剧名家名作概表
|
年代 |
1600年前后 |
1700年前后 |
1800年前后 |
1900年前后 |
各国歌剧名家名作 |
意大利 |
威尔弟:《阿依达》 《茶花女》 《弄臣》 《奥赛罗》 佩里:《达芙尼》 普契尼:《蝴蝶夫人》 《托斯卡》 《波西米亚人》 蒙特维尔弟:《奥菲欧》 斯卡拉蒂:(确立咏叹调) 贝利尼:《梦游人》 《诺尔玛》 罗西尼:《塞尔维亚理发师》 《威廉太尔》 |
|||
德国、奥地利 |
格鲁克:《奥菲欧》 莫扎特:《费加罗婚礼》 《魔笛》 韦柏:《自由射手》 瓦格纳:《名歌手》 《唐豪塞》 《尼伯龙根指环》 |
||||
法国 |
吕利:《卡德牟斯》 (序曲、舞曲、合唱进入歌剧) 凯鲁比尼:《送水工》 梅耶贝尔:《新教徒》 古诺:《浮士德》 《罗密欧与朱丽叶》 比才:《卡门》 德彪西:《贝利亚斯·梅利桑德》 |
||||
俄国 |
格林卡:《伊万·苏萨宁》 达尔高梅斯基:《水仙女》 鲍罗廷:《伊果尔王》 莫索尔斯基:《鲍利斯·戈都诺夫》 柴可夫斯基:《奥涅金》 《黑桃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