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后为什么天气反而更冷?
(2011-01-23 12:48:14)
标签:
天气预报西伯利亚南回归线宋体冷空气杂谈 |
近期媒体报道:今年是东北乃至全国60年以来最冷的冬天,特别是小寒和大寒时节非常冷,这则报道比较客观准确,接近“千年极寒”的说法。因近日持续严寒,不见转暖,不得不令人想起“冷在三九”之说。自古以来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北最冷的天气并不在冬至前后,反而在太阳到达南回归线后已经向北移动,北半球太阳光照开始有点增多的小寒和大寒时节,即三九和四九天气里,这个气象奥妙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理解的。为了解答这个气象专业问题,本博主在网上反复搜索了大量相关资料,由于缺乏气象专业知识,还是不能豁然开朗,始终有些“隔靴搔痒”的感觉。
网上资料:1、“虽然从冬至开始阳光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但北半球天气还没有转向暖和。因为这时北方“积聚”的冷空气还在持续南下。多出这点日光照射还不足以与之抗衡。所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要到小寒和大寒。”这其中没有说明白为什么持续南下?
2、“这就和一天中最热的时间不是正午是差不多的道理。过了正午12点太阳虽然偏了一点。但热量还在增加。所以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一般要到午后2点左右。”这个例子不恰当,有些隔岸观火。3、“气温升高还是降低和大气热量的收入和支出的差值有关,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则温度上升,反之,如果收入小于支出,温度就要继续下降。过了冬至后,虽然太阳开始北移,白昼增长,但是增加的量不是很大----此时太阳高度仍然很小,仍然是大气的热量支出大于热量收入,因此温度还在下降。”冬至时节北半球热量增加的不多,但毕竟还是增加了,为什么气温持续下降呢?4、“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只是气温变化的根本原因,但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气旋/反气旋的移动,各地气候类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活动等,原因是很复杂的。我国温带季风型气候的降温主要由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冷气流决定。温度不仅由与太阳远近决定,还有气压,洋流等冬至前后白昼最短,近地层吸收的太阳能最少,夜晚散发的热量最多;但此时近地层夏秋季节积累的热量尚有盈余,可以进行补偿,因此气温不会降得很低。到了“三九”,近地层夏秋积累的热量已消耗殆尽,虽然白天有所增长,但白天吸热抵消不了夜间散热,收支严重倒挂。加上“三九”前后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使天气变得特别寒冷。”“严重倒挂”,说的好,且很专业。不过有热量补充,冷空气为什么还南下那么厉害呢?
从上述网上资料本博主得到了深刻启发,为了进一步弄清冬至后为什么天气反而更冷的问题,应当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三、冬至后为什么天气反而更冷之我见。用通俗的话讲,不是冷空气压倒暖空气,就是暖空气压倒冷空气,冬至后就是冷空气彻底压倒了暖空气。任何物体在运动时都具有加速度和惯性,冷空气南下运动也不例外。冬至前,太阳远离北半球,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夏秋季吸收的太阳热量遭遇大量消耗,北极的强劲冷空气乘机迅速向南袭来,暖空气势力还在拼死抵抗,各地天气相对暖和。冷空气此时就象时速500公里的高速列车,已经开始启动。冬至时,太阳到达南回归线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夏秋季吸收的太阳热量尚未耗尽,暖空气势力还有一点抵抗能力,但是微不足道,冷空气势力由于北极的推动力、加速度和惯性的原理逐渐强大起来,天气相对寒冷。此时高速列车时速已达到300公里。冬至过后,到了小寒和大寒时节即三九和四九天气,太阳向北是移动了一定距离,但是北半球的热量已经消耗的一干二净,即便是太阳给了一点点新的热量,那也是九牛一毛,大规模强冷空气以北极严寒作为强大推动爆发力,借助强劲的加速度和势不可挡的惯性,大举全面地向南气势汹汹地压来,天气变得非常非常寒冷,真正的隆冬季节到来。此时的高速列车时速已达500公里,这就是冬至后为什么天气反而更冷,“冷在三九”的简单道理。后来,太阳继续北上,暖空气势力逐步强大起来,冷空气败下阵来,天气渐渐变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