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于微格教研的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

(2010-01-05 10:00:23)
标签:

课堂观察研究

微格教学

校本教研

分类: 课题研究

吴江市南麻中学课题组

一、   问题的提出

校本教研,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但是当前中小学校本教研普遍存在一种弱化和低效的态势。这种弱化和低效的态势表现为各类学校都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但是,教研活动的制度不够健全、教研活动的管理不够到位、教研活动的过程不够规范、教研活动的形式不够丰富、教研活动的内容不够针对、教研活动的效果不够理想。正是由于校本教研活动缺乏有效性,很多教师认为教研活动“只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计划中的任务而开展的活动”,教研活动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追求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使教研活动呈现出本该具有的价值取向是当前教育形式下的当务之急。

我们南麻中学经过十余年教育科研的洗礼,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科研若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扎根实践,必须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走校本化之路,这在我校已经形成了共识。十一五期间,我校实行的几种校本教育科研的范式(如教科圆桌论坛、文章发布会、课堂维格解剖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专家的好评。但是如何使校本教研落在实处,真正成为老师的内在需要,如何克服研究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校本教研走入虚假繁荣的误区,如何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内涵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我校制约我校教育科研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当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吴江市教科室的领导下,我校参与了《旨在改进教学行为的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课堂观察是优化学校教研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把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日常的教研生活方式,以日常的教研改进日常的教学,能够创新教师的课堂教研方式,优化师生的课堂生活品质;通过课堂观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促进教师从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是教师成长的平台。基于此,联系我校多年来成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经验,我们尝试以课堂微格解剖为蓝本,把“微格分析”技术和“课堂观察”技术结合起来,着力探索两者的结合点,使微格研讨模式成为我校教研的常规模式,并不断地将“微格教研”应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此,我校承担了《旨在改进教学行为的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基于微格教研的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的研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微格教研

微格教研是在微格教学基础上发展变化而产生的,它采用了微格教学的合理内核是供教研组进行教研活动的一种模式。微格教研提取教学流程中的重要环节,采用摄录像提供教研活动时进行局部的“微”定格的(格)分析,其中包含“格物致知”的精神、态度,既学习有关理论,也探讨具体操作,从而获得完整的认识,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课堂教学质量。微格教研明确地提出对教学行为要有分析和反馈,对教学技能要有分类和评价。它用录像的方法记录教师在教室里与学生教学活动的过程,为教学行为的再现和分析创造了条件。同时它以“还原论”的方法,将一个个问题进行分解,构成多层次的解释、归类和整合,这就不同于单纯地宏观而笼统地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青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记录总结分析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指导,缩短成熟期;有经验的教师可以通过微格教研提炼特点,精化教学。

2.课堂观察

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要求研究者或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者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工作流程、是一种团队合作。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微格教学”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斯坦福大学,8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80年代中期我国的教育学院系统率先将国外用于培训师范生的微格教学应用到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中,很快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使许多有经验的资深教师突破了教学的“高原期现象”,使教学水准更上一层楼。与教育学院联系密切的一些中小学校和师范院校也对微格教学进行了推广应用及研究,并取得相应研究成果。微格教研是在微格教学基础上发展变化而产生的。上海市华东理大附中将微格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式,运用到中学教师的教研活动中,对传统的教研组活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将国外师范生用来“学习教学”的“微格教学”发展为在职教师用于“研究教学”的“微格教研”,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向能力型发展。“微格教研”在华东理大附中普遍推行已三年多,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录像资料及文字资料,学校被华东师大确认为上海市“微格教研实验基地”。

观察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早在教育以外的其他学科领域广为运用。霍普金斯(David  Hopkins)1993年发表《教师课堂研究指南》(Teacher's Guide to Classroom  Research)。在这个阶段,由于观察工具的大量开发,课堂观察方法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上海市教科院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曾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现场观察、录像带分析等,用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这是国内首次运用课堂观察技术服务于教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实践,但这一过程主要是专门的研究人员参与的,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并未成为观察与研究的主体。

目前,国内外研究课堂观察方兴未艾,微格教研还处于起始阶段。这些研究,为本课题开展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而有意识地将微格教研与课堂观察有机整合,基于微格教研的课堂观察的实践和研究,在国内尚无专门的涉猎。

四、研究价值和目标

21世纪的教育改革旨在培养能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决定于师资队伍的建设,新世纪的“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课程将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吴江市于2006年秋季开始了课堂观察的研究与实践,2008年秋季,进入了实验的第二阶段。我校作为第二阶段课堂观察协作组成员,也在致力于探索课堂观察的“简约化”、“有效化”、“常态化”、“科学化”研究实践。在吴江市教科室承担的主课题《旨在改进教学行为的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的引领下,我们提出《基于微格教研的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其目标是:

通过研究,为校本教研提供新的思路和操作策略,使课堂观察成为日常的教育科研活动,使微格教研成为课堂观察的支点。

通过研究,切实改善教学行为,提升课堂品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彰显我校教研文化和研究型学校特色,为学校可持续性发展贡献力量。

五、研究的内容、重点

(一)研究内容

研究微格教研的内容、形式、材料、组织网络、队伍建设;研究微格教研的技术、流程与评价模式;研究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的关系;研究微格教研与课堂观察整合的切入口;研究微格教研中课堂观察的策略;研究基于微格教研与课堂观察的成果表达。

(二)研究重点

研究微格教研的技术、流程与评价模式;研究微格教研中课堂观察的策略;研究基于微格教研与课堂观察的成果表达。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既需要丰厚的内涵做基础,又需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做指导,更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做保障。

本课题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由课题负责人进行总体设计,提出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课题组成员从中选取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加强沟通、交流,合作攻关。首先,我们认真的总结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经验和成绩,找出校本教研活动中存在的误区和弊端;总结学校开展微格教学实验的成绩和不足,整理学校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文本资料。然后组织教师学习微格教研、课堂观察的相关理论,学习兄弟学校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基于微格教研的课堂观察的实验,将“微格教研”的结晶应用于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学校还充分成功开展“微格解剖”的优势,将校内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进行课堂实录,提供视频案例。教师可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后续课堂观察”,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审视课堂教学,找出问题,提高效益,促进教师的成长。

最后,我们还将不断优化过程,优化微格教研与课堂观察的流程,使研究成为一个互逆、跟进的整体和贯通的体系。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9-10月)。规划本子课题,① 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现状;②  制订研究计划,落实主要研究人员;③开展培训,明确研究目标;④召开小型论证会;⑤课题申报。

(2)实施阶段(2009.10—2011.12)。主要工作为:①课题启动,召开开题会议;子课题方案交流。②  建立课题研究例会制度,每两个月进行一次研究情况交流活动;中期举行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会。

(3)结束总结阶段(2012.3——2012.6)撰写结题报告,评估子课题研究成果。组织课题结题鉴定,召开总结会。

(三)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边完善,根据研究所取得的成效,分析概括出具有规律性的经验,并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认识。在具体操作中,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总结我校以及先进学校的成功做法;调查法:调研了解不同层次学校的培训方法;文献资料法: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根据有关评估理论和实践,制订出评价指标。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段成果

能够全面阐述课题研究过程和成果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09年12月

吴振华

微格教研的技术、流程与评价模式构建

案例

2009、12—2010、12

吴振华

论述“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的关系、微格教研中课堂观察的策略”的相关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论文

2011年9月

吴振华

最终成果(限3项)

《基于微格教研的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暂定)

专著

2012年6月

吴振华

《南麻中学微格教研与课堂观察案例选编》(暂定)

专著

2012年6月

教科室

《基于微格教研的课堂观察研究与实践》

实验报告

2012年6月

教科室

   八、研究条件分析

    1.研究人员自身条件:本课题研究人员具有浓厚的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的能力,是我校十一五课题研究的骨干,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成员中拥有市学科学术带头人7名,十一五期间发表论文300多篇,在师陶杯、五四杯等论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十余次。课题组成员多为市级骨干教师,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2.前期准备

    围绕着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邀请了市教科室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课题组成员已经有过几次研讨,对课题报告进行过反复的论证、具体的分工;并对相关理论进行过系统学习,一致认为此理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3.保障条件

   (1)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的总课题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各子课题组,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并与上级教育科研部门及相关教育专家保持密切联系,请其对课题进行把关,并从理论上给予具体指导。   

   (2)时间保证。学校将建立课题运作的管理制度。总课题活动每月不少于一次,各子课题活动保证每两周一次。适当减少课题负责人的事务性工作,以保证课题的研究与协调。

   (3)物质保证。为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在研究经费上给予全力的支持和保证;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快捷方便的网络平台,以便研究资料的获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