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檀树宣纸纸浆泾县文房四宝传承宣城天下第一剪捞纸宣纸制作技艺 |
分类: 宣城之旅——走进文房四宝之乡 |
文/伊果、刘英钦
话说宣纸
我的宣纸情缘
宣纸因原产于宣州府(今安徽宣城)而得名,现主要产于安徽泾县。宣纸是目前我国境内唯一保留传统手工造纸工艺的书画专用纸,具有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色泽耐久、墨韵清晰、固墨长久、不蛀不腐等特征,固有“之中之王”、“千年寿纸”之美誉。
宣纸制作
宣城泾县是中国宣纸之乡,泾县宣纸已有千余年历史,宣纸制作有108道工序,历时长达一年之久,被誉为中华名族的瑰宝。宣纸的制作分为原材料制作和成品制作两部分。
如果说钢铁的炼成是烈火与力量的凝聚,那么宣纸的制作就是耐心与毅力的结晶。宣纸的制作,工艺讲究,每道工序都严格苛刻。
一、取料
首先是宣纸的取料了,宣纸所用的原料是宣城泾县所产青檀皮和沙田稻草。青檀树是中国特产,是生长在长江中下游山丘区的一种多年生的植物,其树皮前卫细长并强韧,是造纸的最佳原料。相传东汉安帝建光元年,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去世,他有一个叫孔丹的弟子想寻找最好的造纸原料,利用师傅交给他的造纸术造出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仪表缅怀之情。他年复一年不断的实验,始终未能如愿,心里十分苦闷。一天他在皖南的峡谷溪水边徘徊,突然发现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在溪上,由于流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细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去而造纸,反复试验,总算大功告成,造出今天大家所用的宣纸。
明代以后在青檀树皮中加入了皖南山区沙田稻草搭配使用,两种木类植物长纤维和草类植物短纤维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后,纤维之间就能自然而然的紧密聚合,不需胶合粘连,所造的纸强度和挺度好。
虽然青檀树不止泾县一个地方有,但泾县的青檀树由于土壤性质和气候环境等原因,树皮最适合造纸。采集原料时,取两到三年生的青檀树皮,超过三年的老皮都不能用,而且为了保护环境,用的都是枝条上的皮,而非树干的。
这就是青檀树,虽然不是泾县一处有,但泾县的青檀树皮纤维最适合造纸
二、晾晒
将原材料蒸煮后,放在朝阳的山坡上进行长达10个月的晾晒,实现自然漂白。
看到山上白色一大片了没?在晾晒呢!
三、皮草选捡
准备好的原料首先进行皮草选检,将不合格的、老化的、发霉的,人工筛选出来,合格的、优质的原料送入碓房,不合格的则用来做宣纸的外包装纸,很有节约意识哦。
用手工一根根选捡,相当不容易啊
四、碓房
选捡后的优质原料就送到了碓房,把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进行舂碓打碎,传统做法是以人力脚踩方式进行的,就跟以前农户家舂米的过程差不多。
舂碓前
舂碓后(神奇吧!能看到纸的雏形了吧!)
正在舂碓中
五、切皮
将碓打后的皮叠放在一起,师傅用一把特制的刀进行切皮,切成小块状。
师傅切着跟切豆腐似的,我切着咋象切石头捏?
切完后象什么?有点鱿鱼丝的感觉不?
六、踏料
切过后的小块状材料,放进一个特制的水缸里进行大约30分钟的浸泡踩踏,就能使碎皮散开,变成棉絮状的纸浆。
踏料
七、袋料
纸浆中存在一些石灰和杂质,将纸浆放入一个布袋子中,口子上绑上一根竹竿,师傅在一个大水池中拿竹竿一上一下(有点撑船的感觉)地将杂质过滤出来,这样袋子中剩下的就是非常干净的纸浆了。
袋料后的纸浆颜色真的好白啊!
来一张近景
八、捞纸
捞纸可是最有技术性的活!
先进行配浆,将皮、草两种纤维在大池中完全搅匀,整个过程全凭师傅的感觉操作!一池纸浆只可捞100张宣纸,之后需要重新配浆。
配完浆后,用一个密度很大的竹帘进行捞纸,每张纸须捞2次方可成形,谓之“深入浅出”,每张纸的重量误差不超过正负1克。捞出来的宣纸叠放在一起,像一块巨大的豆腐,但比豆腐更嫩,一碰就会碎!所以,堆放时,竹帘一放一掀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很多年的手艺啊!
这种配合全凭师傅的手感
捞出的纸叠放在一起,貌似一块巨大的豆腐
手工制作竹帘!
如果是名家定制的纸张,会在竹帘上绣上特殊图案作为标记,最后在捞成的纸张上会形成水印
九、晒纸
一进晒纸车间,浑身的毛孔立刻舒张开来,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大蒸笼!里面的师傅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光头、络塞胡、打赤膊、大裤衩……如果再手拿一坛好酒,那就是绿林好汉啊!
这里的工作是将豆腐块似的宣纸一张张揭开,贴在高温墙上进行烘干,等一面墙都贴满了,第一张纸也就干了。师傅告诉我,学这门手艺,他当学徒就做了3年。
绿林好汉师傅正在揭纸
往高温墙上贴纸晾干
十、剪纸
干透的宣纸送到剪纸车间,进行统一剪边,最后包装。
这一摞纸,起码有10公分
剪边的剪刀相当有特色,被封为“天下第一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