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 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图)

标签:
博物院休闲 |
分类: 文化 |
第一篇:文化生态(恐龙景观)
中生代绘龙景观。绘龙是一种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龙,生活于地史时期的白纪晚期,在内蒙古的巴彦满达呼和蒙古境内多有发现。
孩子们饶有兴致地观看恐龙蛋
第二篇
岩画分为涂沫绘制和刻画、雕凿多种,被后人誉为“文字之前的文字”,“逝去的人们已经沉默,然而岩石还会说话”。在河套文化生成地区氏族先民创造的岩刻几近十万幅,在世界岩画大家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岩刻是人类早期图形文字,也是华夏大地的无墨天书,是河套文化的主体元素,也是河套人文历史的最好佐证。
岩刻基为六度以上的花岗岩。该岩刻作品发现于内蒙古巴市乌拉特中旗韩乌拉沟东南,2000年从现场移至博物馆保护,为国家一级文物。
桌子山岩画和遗址体现了河川人宗教崇祭风俗。 河川耕猎人的历史创造,他们是河套地区原始农耕业的最早开拓者。
世界岩画---全世界有140多个国家拥有岩画,有数千个著名岩画点,如北美岩画、法国拉斯科洞窟岩画、欧洲岩画、南非北非岩画、西亚岩画等。这些岩画呈现了早期人类的万千世界,它记录了人类精神历程的不平凡,是杰出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重建人类历史的源泉。
河套人生活在距今14万至7万年,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那时河套人的体貌特征与现代人很接近,河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环境以草原为主,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采用打制石器的工具,河套人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
生命的诞生---河套人的生活场景
河套人宜猎宜农宜牧,活跃于河套地区的中国北方氐族,在新时器时代驯化羊牛马的基础上,进入青铜时代,从最初最多的猎牧氏族邑落,逐步发展为游牧部落,建立了匈奴草原王国,游牧业兴盛,青铜冶炼业发达,骑兵勇悍善战,是民族迅速崛起和强大的动力,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对河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古代霍各旗铜矿矿石开采
鸡鹿塞---是汉代为抵御匈奴内侵,修建于阴山地带的一座军事要塞
第六篇
河套平原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阴山之北高原广阔、牧草兴荣,河套成驰名北国的塞上粮仓。加之南北经济交汇碰撞,农牧互补,尤其农业尽得牧业支撑之力,推动河套地区社会经济代代繁荣发展,随着时代变迁发展,构成河套地方文化特有的社会基础,推动河套文化的形成不断走向成熟。
民国时期农业加工工具
后记:中国河套博物院是河套文化的一部立体百科全书,此去收获颇丰。每次博物馆回来,整理便是件辛苦耗时的工作,有句话说的好:“不是学这个,就是学那个;不是在这里学,便是在那里学。”整理也是重复学习,反正都是学,好吧,继续整理......直至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