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司马3忌
司马3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917
  • 关注人气:3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 820对话栏目# (三)你看到的是哪个韩寒?

(2014-06-05 20:24:43)
分类: 杂谈

 

前言:不久前,朋友聚会,友人带来二位媒体人,多年前曾经当面采访过出道不久的韩寒,并制作了电视播出节目。对韩寒颇有印象,并对我们的倒韩行为感到不以为然。聚会过程中,我们与这二位媒体人就韩寒的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以下是对话内容摘录,拟分段整理发帖。

…………………………

 

(三)你看到的是哪个韩寒?

 

媒体人:大约在2005年,我们栏目组曾经赴亭林镇采访过韩寒,并制作了一档节目。所以我们对韩寒还是比较有印象的,我们还去了乡下的韩寒老家,中午在镇上的一个小餐馆吃饭。韩仁均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乡绅,接人待物礼数周到。韩寒就稍微内向了些,经常是长长的头发遮住了半边眼睛,话也很少,整个采访过程中,几乎都是记者在说话,韩寒的回答反而很简短,回来后,我们好不容易剪辑出二十多分钟的节目,播出后效果也一般……但是说实在话,我们确实没有察觉出韩寒的写作能力有什么问题。

 

答: 呵呵,我猜想你们的采访是一档娱乐节目,而不是文化专题节目,对吗?

 

看起来我猜对了,因为如果你们的采访节目是文化专题,我能肯定韩寒不会同意接受你们的采访。理由很简单:视角不同。

 

所以你们在采访过程中所看到的,都是韩寒和韩仁均愿意让你们看到的。而那些韩家不愿意让你们看到的,你们自然就看不到了。

 

你们对韩寒、韩仁均的印象是准确的。事实上,韩家就是农村小镇上一个及其普通的乡绅家庭,原因是韩仁均在当地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这样的家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并无特别之处。农村环境下的接人待物的礼数和城市人不同,这个我们应该都有经验。

 

我们看过许多关于韩寒的视频访谈节目,也看过韩寒的赛车采访节目,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过一个奇怪的现象:

 

凡是在文化专题访谈节目中,韩寒的情绪反应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表现出一种抗拒、收缩、自我保护的状态,如同你们的采访过程中韩寒所表现出的状态一样。但是,在关于赛车体育类节目中,韩寒给人的印象却是开朗、活泼、外向性格的特征。

 

大概我又说对了,是吧?关于你们的那次采访,我可以帮你们回忆几个细节,当你们节目组摆好架势拿起话筒正式开拍的过程中,韩寒的面部表情是否显露出紧张和不自然?也许你们当时会理解为韩寒对此不习惯。在你们的记者向韩寒提出话题或问题的时候,韩寒是否会陷入短暂甚至长时间的沉思?同时还应该会快速地眨巴眼睛,那是因为韩寒正努力地在大脑中搜索相关信息,而且肯定会把眼神聚焦在某个不确定的远方;不知道你们是否注意过韩寒的脚尖和双肩的方向指向了哪里?我猜想肯定不是对着记者,那是因为韩寒的身体语言暴露出他的内心的逃避心理状态;反映出韩寒的心理活动其实是想尽快摆脱目前的状况……类似这样的心理细节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只不过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你们的采访,我想一定是事先带着先入为主的提纲去的。所以你们没有把采访重点放在对于韩寒的写作能力的调查。因为你们在这之前已经从大量的媒体中获得了关于韩寒的写作能力信息,这种固有思维决定了你们的采访不再会触及韩寒的文学创作水平。

 

事实上,在你们采访的2005年,韩寒已经出版了多部文学小说和杂文集,关于韩寒文学天才的宣传也已经铺天盖地,但是媒体们都忽略了一个常识,那就是任何一种技能的熟练掌握和发展、突破都是存在着一个清晰连续的脉络的。但是韩寒的写作能力和生活轨迹却是存在着明显的断点,而且这些断点很长。

 

韩寒在1999年获得首届新概念大赛奖之前,主要生活学习内容就是在校读书,除了要应付大量的课程之外,额外获得文学知识和写作技能的机会及其有限,更何况当时的韩寒还只是一个高中生。即使韩寒在1999年小宇宙大爆发,获得了新概念大赛奖,但读书的同时写作长篇小说《三重门》的机会就显得微乎其微。尤其是作为文学创作者的韩仁均,没有任何理由会支持儿子韩寒放弃学习,而去从事前途渺茫的所谓文学创作。无论韩寒或者韩仁均事后对韩寒的读书学习能力做怎样的夸张和描述,我们都看不到韩寒在1999年之前有获得过大量文学知识的痕迹。这是断点之一。

 

20005月,韩寒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出版,销量极好,韩寒却退学了。令人奇怪的是,韩寒退学后并没有充分利用家庭的环境和父亲韩仁均的藏书条件在家继续创作,而是动机不明的孤身一人去了北京生活,这时韩寒只是一个18岁并且从未出过远门的少年,直到你们2005年采访前才回到上海。韩寒在北京的生活环境没人知道,周围相处是那些人也没人知道,创作条件也没人知道,是否能熟练使用电脑也没人知道,是否接触过文化圈子也没人知道,是否有图书馆的借书证也没人知道,是否与出版社接触洽谈过也没人知道,韩寒的这四年多的生活和文学创作经历几乎就是一个空白的断点。

 

但是同时,署名韩寒的文学作品确是连续不断地在出版,2001年《零下一度》;2002年《像少年啦飞驰》《毒1》《毒2》;2003年《通稿2003》;2004年《长安乱》《韩寒五年文集》;2005年《就这么飘来飘去》……

 

你能想象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孤身一人生活在陌生的环境中,能够连续创作并且出版上述文学作品吗?如此众多宣传韩寒的媒体,就是没有人问问韩寒:为什么上海亭林镇的家庭环境就不适合韩寒的文学创作?北京是否具备了适合文学创作的客观条件?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版过程中,作者与各个出版社之间的往来联系,稿件修改、合同签订、条款商定、稿酬的支付、邮件的往来,都是出自北京还是上海?

 

2008年起,韩寒的个人博客内容从口水日记突然转向了社会时评,并开始具有明显的尖锐风格。我们都知道,社会时评的文章写作需要相当的社会阅历和社会观察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等综合科学知识。但韩寒的知识储备如同多年前的获奖一样,如同天降神授。尽管那些年韩寒的赛车运动也很紧张,但是韩寒的社会时评每逢重大社会事件居然一件不拉,反应迅速及时。

 

这几年就是韩寒文学创作的第二个断点,而且很明显。

 

尽管我没有看过你们当年的采访节目,但我相信你们看到的韩寒,其实就是和其他同龄普通中学生一样的大孩子:内心空虚,性格懦弱,眼神游离,又渴望出人头地……

 

这样的孩子其实及其普通和常见,没什么特别。韩寒的特别之处,就是比其他孩子多了一层社会媒体给他披上的光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