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护士站起来了——一场丛林社会的闹剧
(2014-04-27 20:20:36)
昨日,据南京官方通报,护士陈星宇为轻微伤,“心肌性瘫痪”已恢复。对此,似乎公众并没有表现出意外,让俺唯一感到意外的是:瘫痪了二个多月的时间有些长了。
南方媒体的资深@评论员李铁 对此的评价是:小护士诈瘫。虽然这种评价很不厚道,但也不能完全怪李铁,此人一向立场先行、见识短浅,靠谱的时候并不多。
医患矛盾,自古皆有,无论中外。用当代市场经济理论分析,归根结底无非是服务类合同纠纷。现代社会类似的服务合同纠纷何止千万?可我们几时见过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野蛮到如今的医患纠纷这样的现状?
问题还是出在医方,这里的医方不是指医生护士,而是指医院以及医疗卫生管理部门。
法学教授徐昕、卢荣荣曾经在2007年对此做过详细的调查,写了一篇《暴力与不信任——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研究》,把医患矛盾的暴力冲突主要原因突归结于“互不信任”。虽然中肯,却不全面。该文把医患矛盾中的医方资源优势给忽略了。
鸡毛蒜皮的暂且不论,如果仔细统计历年来全国各地的医患纠纷中,医疗事故鉴定书的结论,就能明白医患矛盾中的“不信任”来源于何处。
这在南京2-25医患事件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清晰。
无论什么原因,攻击他人身体肯定是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如何定性处罚,那是公安机关的责任。问题在于,南京2-25事件中,鉴定护士伤情的却是南京医方。联想起每一件医疗事故的责任鉴定单位,以及鉴定单位与医方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鉴定的公信力显然是需要打折扣了。
在南京2-25事件中,其实公众更相信常识:
冲突过程约26秒,期间患者女性家属用折叠雨伞击打护士右侧后肩两下。其后发生患者男家属与另一位医生之间的身体接触,50秒后该护士冲向服务台上的电话呼叫医院保安。再40秒后,仍在打电话的护士在一位中年女性护士的举手示意下,俯身趴在了桌面上……护士陈星宇就这样“心肌性”瘫痪了。
南京2-25医护事件发酵后,各路专业名词泛滥成灾,其中尤以“心肌性瘫痪”最为典型,这也是最常见的套路了,如同各种版本的医疗事故鉴定书。
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如果南京口腔医院的这位年轻护士仅仅因为遭到一把蓬松的雨伞击打而导致“心肌性瘫痪”,那么她之前是如何承担正常的护士工作的?碰到了门框呢?撞到了输液架呢?那么她之前是如何正常生活的?能排队挤公交吗?能做体位稍难的ML吗?
护士不会诈瘫,而是医方需要护士暂时瘫痪一阵子。
发生在合同双方之间的任何纠纷,都不需要谈论道德。穿白衣的并不都是天使,否则我们也不会见到这样的新闻:手术过程偷割器官、输液打针张冠李戴、婴儿保温箱变成烧烤炉……
在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抵押公信力方面,医方完全不比看守所差:躲猫猫死、喝凉水死、睡觉做梦死,等等,等等,那些理由显然没有“心肌性”显得高大上。
于是,咱们这里就成了一个丛林社会:官家要拆你的房子有“危房鉴定”的专业理由,看守所死了在押犯有专业的“躲猫猫”理由,医方要推卸医疗事故责任有深奥的专业理由,高铁出轨也有了“雷击”的专业理由……
如同上海的“文学天才”韩寒造假获奖事件,同样也有“文笔老道”的破格理由。
看上去眼熟,都是一个理由:丛林社会其实不需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