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明的一页—羊皮纸简史

(2011-10-12 17:22:12)
标签:

欧迈

欧洲

羊皮纸

宋体

皮子

杂谈

分类: 文化生活

文:李欣

        1947年的某天,死海附近库姆兰地区的牧羊少年在一个洞穴前弯腰捡起了石块,准备掷入洞中将羊驱赶出来。他未曾想到的是,随着一声脆裂,洞中沉睡两千年之久的古老经卷得以重见天日。其后的十年间,在该地区11个洞穴内共挖掘出土了约四万个书卷及残片。这些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希伯来文圣经抄本被称为死海古卷。其中除了一些草莎纸本外,大部分写于羊皮纸上。作为承载着人类古老文明信息穿越千年之载体的羊皮纸,其本身的存在亦是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

虽然旧石器时代人类已学会利用兽皮,但直到公元前三世纪晚期,在皮质载体上书写的证据才在第四王朝的古埃及出现,时间上要远迟于埃及人的另一项伟大发明—草莎纸,而所记载的内容也仅限于如亡灵书之类特定的宗教文本。在随后的亚述和巴比伦文明中,人们除了日常在陶片上记载文字外,偶尔也会使用兽皮作为书写材料。

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希腊文明世界里,人们使用兽皮作为书写材料却是实属无奈。这缘起于两个古代文明之间的贸易禁运。相传公元前150年左右,法老托勒密五世拒绝向小亚细亚帕加马的欧迈尼斯二世继续出售草莎纸,只因法老担心后者图书馆中的藏书在不久的将来会超越自己。由于羊皮纸的昂贵代价,欧洲人在接下来的岁月中还是更多在草莎纸上继续书写。直到公元400年左右,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使得欧洲与埃及间的贸易基本中断,草莎纸在欧洲文明中的地位才被羊皮纸所取代。那段国王间的插曲也许只是历史的戏说,但在欧迈尼斯二世统治期间,制革工匠们确实进一步完善了制作羊皮纸的技术,从而奠定了其后千年间欧洲羊皮纸制造工艺的基础,而帕加马这个地名也作为欧洲语言里羊皮纸一词的词源学原型保留了下来。

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大小城镇里,专门制作羊皮纸的工匠已然跻身于其他各类手工匠人之列,成为中世纪生活万象中的一部分。由于当时欧洲极低的文化普及率,几乎只有僧侣及部分贵族才具备读写的能力,羊皮纸的去处也就大都仅限于各类宗教机构与皇室贵族府第之中。其中用于制作各种宗教手抄本所需的羊皮纸数量更是大得惊人。现存于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图书馆的“魔鬼圣经”作为存世最大的中世纪手抄本,总共使用了160张羊羔皮才得以完成。

无论是被珠宝和贵金属装点完成后熠熠生辉的手抄本,还是交换于皇室间誊写精美的书信,都无法掩盖住从羊皮纸作坊中传出的阵阵腐臭。当时的羊皮纸工匠定是于一片狼藉和抬眼可见的脂肪、腐败、蛆蝇中为他们高贵的雇主呈上一卷卷平滑洁白的羊皮纸。

 羊皮纸的制作过程漫长而复杂,其虽得羊皮纸之名,但在原料的出处上却并不只限于绵羊或山羊,当时人们生活中大型牲畜如牛、马、驴等的皮均可被用来制作羊皮纸。整个工序的第一步往往从城镇中屠房开始,工匠会在那里仔细挑选适合的皮张。他同时观察着毛色,从经验可知,毛色洁白,其出的羊皮纸也将纯白无暇。而若想制成带有赏心悦目之暗纹的纸张,就得挑选有斑纹毛色的皮子。为确保纸质的完美,同时还需仔细检视皮子上是否有因疾病或寄生虫所留下的疤痕。

 从屠夫那里运到羊皮纸作坊的皮张首先被放在流动的清水中浸洗,直至其开始腐烂、毛发开始自然地掉落。在炎热的地区,浸湿的皮张还会被放在太阳下暴晒,加快这个过程的发生。这时作坊里那些木质或石质的大桶中的水里就会被加进石灰粉,根据配方的不同也有会加入面粉和盐。之前的皮张在这些碱性的水里得泡上三到十天,期间工匠们还得时不时地用木棍加以搅拌。

 三到十天后,大桶里的皮子就会被工匠们捞出,作坊的院子里立着的一块弓形木板是它们的下一站。这些皮张贴上木板后,工匠就开始把皮张上的毛刮干净。用的是一把圆弧形的弯刀,两头各有一个木质的刀把。使用这种专门的工具并辅以经验就避免了刮毛时在皮子上留下哪怕细小的刀口。皮子在刮净毛后会被重新放进清水中浸泡两天,为的是将石灰漂洗干净。根据有些另一些记载在这道工序中工匠还会在水中加入从橡树瘿中提取的鞣剂,以增加羊皮纸的强度。

 接下来的步骤可以说是羊皮纸制作中最关键的一环,也可以说是羊皮纸由革成纸的转变过程。作坊里另一个特殊的工具就是专门为这道工序准备。在清水中漂洗干净的皮子将被一张张地绷在马蹄形或是长方形木框上,由于皮子会在接下去的过程中被不断的拉展,因此不能把皮子直接钉在框上。为此工匠们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绷皮方式,他们会在皮子的边缘每隔几厘米包上一颗小鹅卵石,再用细绳把包入石头的皮子紧扎起来,而绳子的另一端则固定在分布于木框边缘能调节松紧的楔子上。工匠们会在整个绷皮过程中不断的转动楔子来从各个方向拉紧羊皮纸。在开始时还要用勺子向羊皮纸上浇热水以保持其弹性,以便在绷皮的过程中对其做进一步的加工。这时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为羊皮纸工匠所独有,一种月牙形的刀具。与之前刮毛时所用的弯刀不同,这种刀具的刀柄位于刀背中间,与刀身形成十字形,需用双手抓握。它作为羊皮纸工匠的标志性器具在一些中世纪的书籍插图中已有记载。工匠们就用它大力的将羊皮纸反复刮平,特别是纸的背面上残留的动物脂肪。当羊皮纸被绷得紧如新鼓时,从作坊中里传出刀刮纸面的声音就会相当可观。

 在紧绷到极致的羊皮纸完全干燥后,工匠们就会使用浮岩和白垩对其进行打磨。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羊皮纸表面对墨水的附着性。经过这最后一道工序,整张的羊皮纸就算是完成了。从框上取下后即可出售,价格不菲。而且在中世纪,大多以十二张为一卷起售。也有的工匠在羊皮纸出售前,会将其折成特定的尺寸。而之前提到的“魔鬼圣经”,每一页都是由整张羊皮纸制成,可见其价值。

 十二世纪,造纸术从西班牙传入欧洲,其在欧洲的发展史也是羊皮纸的衰落史。时至今日,虽然欧洲各国仍有零星的工匠在继续制做羊皮纸,其服务的对象却已变为文物修复保存机构或奢侈品领域。但作为一种文明的载体,羊皮纸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无怪乎美国在独立之时,要将其作为国家基石的宪法、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写于羊皮纸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题记
后一篇:书和它的敌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